在攻克楚州之後,金軍的攻勢為何會越來越弱?

北方政權想要征服江南,通常有兩個先決條件。

一、奪取淮南;二、奪取巴蜀。

如果這兩個條件滿足其一,北方政權才能談論統一天下的事;如果兩個條件都滿足了,江南通常是無力招架的,比如晉伐東吳、隋伐南陳。

反過來說,如果北方政權不能滿足這兩個條件,那麼征服江南就會變得格外困難。

在攻克楚州之後,金軍的攻勢為何會越來越弱?

在前幾次南侵過程中,金軍沒有徵服淮南,所以就算他們渡過了長江,也無法有效控制江淮一線,至少江淮的宋軍、義軍和流寇,都會依賴水軍的優勢與金軍反覆拉鋸。

在這種背景下,金軍雖然在江南取得了空前的軍事勝利(把大宋皇帝趙構追得滿世界亂跑),卻依然無法在江南開啟局面,更主要的是,金軍在北返時,先受阻於黃天蕩,後受阻於承州、楚州,最後又被張榮的水軍打得大敗。

同時,金軍既無法征服淮南,卻也無法征服巴蜀,因為當時的金軍已經達到了擴張的極限。

後世讀者能透過史料分析出這些因素,當時的金國統治者肯定也非常清楚,所以在三次南侵無果後,金軍就轉變了戰略,開始著手鞏固北方佔領區。

說到“守江必守淮”時,我們通常總是認為,南方政權必須得在淮河一線與北方政權死磕。實際上,這種看法是隻知其一不知其二。

南方政權想守住淮南,通常有兩種方法。

一種方法就是大家所認為的,在淮河一線與北方政權死磕,但這顯然缺乏可操作性,以至於我們很少見過一個南方政權,能用這種方法與統一的北方政權爭奪淮南。

所以,北方政權統一北方後,只要大舉南征,通常都會很快殺到長江一線。

另一種方法其實還是空間換時間、敵進我退。

北方軍隊想越過淮河,逼近長江一線,就讓他們放馬過來,南方軍隊控制住淮南的主要據點,敵軍就是逼近到長江,也沒有什麼用啊。

因為,敵軍不能佔據淮南,借他們幾個膽子,他們也不敢隨便越過長江啊。

建炎四年,金軍只是憑藉前期的勝利氣勢,又抓住了南宋中央軍、地方軍、軍閥、義軍和流寇勾心鬥角,都玩空間換時間、敵進我退,所以在沒有控制淮南的背景下,就大舉越過了長江,並且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但是,因為金軍沒有控制淮南,所以後遺症很快就顯現出來。

殺到長江邊、甚至越過長江,與佔據淮南是兩回事。因為,淮南是一個廣闊的面,北方軍隊大舉殺到長江邊,通常也只是打通一條線罷了,而且未必是多重要的一條線。

比如,金軍南下長江了,但是他顯然連運河一線都沒有真正控制住。

正是因為這種原因,金軍雖然在江南一直打勝仗,最終卻只能選擇北返,而且在北返過程中,還會一步一個坎。

金軍受阻於黃天蕩,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取得運河的控制權。所以,金軍攜帶大量的戰利品北返時,才會被韓世忠堵在長江水道上,進退不得。

完顏宗弼於四月廿五擊敗韓世忠後,只是打通了從運河進入長江的通道,再向北呢?還是無計可施,只能暫時進入長江南岸的建康。

五月十一,完顏宗弼從建康北渡,也只能駐軍長江北岸的六合,卻依然無法北返,因為控制北面運河的承州、楚州還控制在宋軍手裡。

宗弼既屯六合縣,欲自運河引舟北歸,而趙立在楚,薛慶在承,扼其衝,不得進,宗弼患之。左監軍昌自孫村來,見宗弼計事,欲會兵攻楚州。

八月初,完顏宗弼與撻懶聯手,攻陷承州。

兀朮乃分三太子兵欲攻高郵,時郭仲威為真州鎮撫使,移文報高郵薛慶,慶知金人慾攻己,於是率兵來揚州會戰。庚午,慶至揚州與金人遇,遂進戰不勝,慶引還金人追至東門外,慶墮馬被殺。

也有一說,是薛慶落馬被俘,金軍攻破承州(高郵)後,就把薛慶殺了。

慶倉皇墜馬,為追騎所擒,承州破,金懼慶復歸,遂殺之。

奪取承州,意味著金軍對運河的控制權增強了,但楚州還控制在宋軍手裡,所以金軍依然無法順著運河,把大量的戰利品運回北方。

而在此之前,金軍就開始大舉進攻楚州了。此時的趙立,已率軍防守楚州一個多月了。

在攻克楚州之後,金軍的攻勢為何會越來越弱?

面對楚州的何去何從,對南宋中央政府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當時的南宋中央政府的上中下三策,大約是這樣的。

上策就是集中兵力救援楚州,但是這種選擇是非常危險的,因為集中兵力於一個地方與金軍開戰,就意味著宋金決戰提前開始了,而宋軍顯然沒有做好這種準備。

當時的南宋,還是中央軍、地方軍、藩鎮、義軍、流寇林立,在這種背景下,如果與金軍主力展開決戰,那不過是趕鴨子上架罷了。

就中央軍而言,且不說張俊、劉光世、韓世忠都不敢到楚州,就算他們敢到楚州,趙構也不敢讓他們過去。

因為,如果這樣打開了,這些中央軍很可能受到重創。到那個時候,面對遍佈江淮的雜牌軍、軍閥、義軍、流寇,趙構還拿什麼控制江南呢?

中央軍不敢過去,指望雜牌軍過去,估計也不現實;雜牌軍不敢過去,指望藩鎮、義軍、流寇過去,似乎更不現實。

雖然說,在水網縱橫的淮東地區與金軍開戰,宋軍佔據一定的優勢,但是這種優勢有多大,顯然沒有人敢高估。

於是,張俊代表大多數人出面講話:楚州是無解的,中央軍根本不應該過去。

時揚、承二鎮已破,楚勢亦危,趙立遣人告急,籤書樞密院事趙鼎欲遣神武右軍都統制張俊往救之,俊曰:“敵方濟師,達賚善兵,其鋒不可當。立孤壘,危在旦夕,若以兵委之,璧徒手搏虎,並亡無益”鼎曰:“楚當敵衝,所以蔽兩淮,委而不救,則失諸鎮之心。”俊曰:“救之誠是。但南渡以來,根本未固,而宿衛寡弱,人心易搖,此行失利,何以善後?”

有一種說法是:當各位軍方大佬膽怯的時候,勇敢的岳飛挺身而出,他率軍救援楚州,打出了三場大勝仗。

這的確是客觀事實,但受制於客觀條件,岳飛的救援其實也頂不了什麼用。

八月十九,趙構命岳飛率軍增援楚州;九月初四,岳飛率軍進入泰州;九月廿九,楚州陷落,此時的岳飛依然沒有趕到楚州。

在客觀條件不具備的前提下,不要盲目誇大個人作用。當時的岳飛手下最多五千兵馬,指望他救援楚州根本不現實。

關於這一點,趙構心裡肯定清楚,所以他命岳飛增援楚州,恐怕也只是做個樣子。岳飛明白領導的用意,於是在外圍打了幾個勝仗之後撤軍。

在攻克楚州之後,金軍的攻勢為何會越來越弱?

在保衛楚州這件事上,除了他們的領袖趙立之外,其他人都沒必要大書特書。

當時的楚州,總兵力不足一萬人,而且這些軍隊之間還有矛盾。

初,趙立之入城也,有徐州軍民老弱僅數千,而勝兵居半,又有楚州將兵二千,四縣民兵約五千,共不滿萬人。徐州將士殘暴,席勢凌楚軍,二州眾不相能。立善彈壓,使各效其所長,無敢校私隙。

在這種背景下,面對金軍主力的進攻,只要沒有強大的外援,楚州城淪陷只是時間問題。

在此過程中,金軍派趙立的老朋友去勸降,趙立二話不說,直接就把老朋友殺了。

金軍又派趙立的老朋友去遊說,趙立還是二話不說,就要殺掉他。這個人高呼道,我們是老朋友啊。趙立說,我們是老朋友,可你現在賣國求榮啊,於是把他弄到街上,用火活活燒死。

在趙立受到各位老朋友輪番勸說的時候,中央軍、地方軍、軍閥、義軍、流寇都在遠處觀望著,但是趙立依然頑強地駐守楚州,楚州城破後,激烈的巷戰依然存在。

要我說,在楚州保衛戰中的趙立,就是當時最耀眼的巨星。因為,這得什麼樣的勇氣信念戰鬥力,才能支撐他這樣堅持下去啊。

更主要的是,如果沒有趙立堅守楚州,為大宋贏得一段時間,江南的局勢肯定會更危險。所以,人們在說起到趙立防守楚州的功績時,常常拿他與安史之亂時的張巡相比。

說到這裡,肯定有許多人會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趙立為什麼要這樣做呢?就我理解,大約是因為三個原因。

第一、是趙立有著過人的勇氣、信念和冒險精神,不管怎麼說,這種事也不是尋常人所能幹出來的。

第二、是因為趙立相信,只要自己堅持下去,就有獲勝的可能性。

雖然讓許多人看起來,這種希望是不存在的,但對於趙立那種極具挑戰精神的人而言,卻顯然願意為此付出努力。眾多能成就巨大功業的人,都是在大眾的懷疑、甚至嘲笑中,始終百折不撓地堅持著、努力著。

第三、是因為趙立相信,就算失敗了。也可以獲得無上的榮光。

在攻克楚州之後,金軍的攻勢為何會越來越弱?

我們不妨反過來看一下這三個原因。

如果趙立認為,防守楚州必敗無疑,他會這樣做嗎?就算趙立依然願意這樣幹,楚州人願意陪他這樣幹嗎?

要知道,在一支軍隊中,並不是只有領袖長腦子,他的副手和屬下們,也都是一等一的人精。如果大家都認為,保衛楚州毫無意義,就趙立一個人上躥下跳地堅持,那麼底下的小弟們一合計,聯手把趙立砍翻,大家就一起投降金國了。

如果趙立認為,自己防守失敗,會受到人們的嘲笑,趙立還會這樣做嗎?

想當年,有一個大哥不願意及時投降,於是混得非常不如意,某位戰勝國大佬就嘲笑他說,你如果識實務(早點投降),怎麼會混成這副德性呢?

聽到這話,這個大哥就反過來嘲笑那個戰勝國大佬,我以前就聽說你的大名,我一直以為,你是一個值得人尊敬的人。可是聽到你剛才這番話,實在是讓我大跌眼鏡啊,怎麼當叛徒還當出優越感來了?

那個戰勝國大佬一聽這話,當時羞得差點鑽到地縫裡去。

因為理是這個理,但是你說這種話,豈不是證明,你認為敵強我弱,投降是一件很正確的事,投降能獲得利益,是一件很榮耀的事。

現實社會就是這樣現實。一個人堅持忠君愛國、國家民族之類的東西,難免會受到某些人的嘲笑。

但是總的來說,忠君愛國、國家民族之類的東西,就是標準的主旋律,一個人願意堅持這些,尤其是做出成績時,總是會被時代稱頌的。

從這層意義上,趙立相信,自己就算失敗了,也會因此取得世人羨慕的榮譽。如果趙立認為,自己失敗後,就是會被人嘲笑,他還會這樣幹嗎?

當然了,如果趙立認為,自己防守失敗後,就會受到世人的唾棄,他還會這樣幹嗎?

想當年,有一個大哥為了堅守一座城池,糧食吃盡後,開始抓老鼠、麻雀吃,後來就殺人吃肉。最後,有人就非議這位大哥。為了守城就殺人吃肉,這是人乾的事嗎?

想當年,有一個大哥無視敵軍的威脅,於是拼死守城,最後城破了,敵軍就去屠城。這位大哥聽到這個訊息時,雖然早已逃離這座城池,卻依然痛苦地說,都是因為我殺傷敵人太多,才會讓全城人遭受這種災難。關鍵是,我當時發誓與城共存亡,現在大家都死了,就我逃走了,這叫什麼事呢?於是他自殺了。

在攻克楚州之後,金軍的攻勢為何會越來越弱?

每當看到這種歷史的時候,我總有一種欲說還休的感覺。

遠離現實利益的時候,看到率眾投降的人,我們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輕視,比如劉表之子劉琦,以及四川之主劉璋。而看到率眾堅持抵抗的人,我們總是有一種說不出的尊敬。

問題是,如果作為當事人,我們一定會這樣想嗎?如果因為英雄的存在,大家需要承受巨大犧牲時,又會怎麼評價這些英雄呢?

我在用利益解釋歷史人物的動機時,許多人常常把利益的範疇無限縮小。換而言之,利益在他們眼中,除了吃穿二字,金錢、美女、權力,就沒有其它東西了。所以,他們一聽我說利益,馬上就表現出極度的不屑,因為世上還有更高的追求。

人是社會生物,人有抽象思維,所以人有一種永恆的利益追求,那就是存在感。

英雄人物有這種追求,大奸大惡之人也有這種追求,大人物有這種追求,小人物也有這種追求,一個人如果沒有了這種追求,那肯定不是正常人。

只是,為了這種追求,人們願意承受的犧牲、痛苦、風險是不同的。普通人雖然希望得到這一切,但是讓他們去為此去冒險、付出、承受巨大的痛苦、犧牲時,都會退避三舍。而許多大人物,顯然不是這樣的。

我這樣說,無意否定英雄人物的功績。

不論因為什麼原因,哪怕是最低階的慾望(為了升官發財),一個願意為大家(國家民族)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是值得我們尊敬的。更何況,許多英雄人物的動機,並不是源自於最低階的慾望。

金軍侵略的勁頭越來越足,就是因為面對宋軍那種烏合之眾,常常透過虛弱聲勢、簡單的攻擊,就可以取得勝利。

宋軍面對金軍的進攻,常常是簡單接觸就潰敗,甚至是不戰自潰;就算沒有潰敗,也是習慣性地空間換時間、敵進我退。

在這種背景下,金軍只要承受非常小的風險、犧牲,就可以獲得巨大的利益,在這種背景下,金軍自然是越打越來勁。

而楚州保衛戰之類的戰役,顯然讓金軍發現,你依然可以繼續取得勝利,但是這些勝利,都是需要承受巨大風險與犧牲。在這種背景下,金軍侵略的勁頭,自然越來越弱了。

自金人南侵,所過名城大都,多以虛聲脅降,如探囊取之,惟翼州堅守逾二年,濮州城破巷戰,殺傷略相當,皆為金所憚。而立威名戰功,鹹出其上。

許多時候,你讓敵人退縮,並不需要你能打敗對方。你只需要讓敵人知道,你可以打敗我,但卻需要承受巨大的風險與代價。

只要能做到這一點,就有可能阻止對方的進攻。

在攻克楚州之後,金軍的攻勢為何會越來越弱?

南宋中央政府的下策,就是繼續玩空間換時間,不以一城一地得失為重點,只要儲存有生力量,敵進我退、敵退我進的和金軍繼續打持久戰。

但是這種玩法顯然有一種危機,金軍此時的戰略目標是打通運河一線,只要金軍控制了運河,再給南宋來一次南侵,南宋的統治恐怕就有崩盤的危險。

現在,整個江淮地區已是遍佈金軍、軍閥、義軍、流寇,一副即將失控的樣子。金軍如果再來一次南侵,南宋真能承受嗎?

在這種背景下,南宋自然想進行一些反攻。問題是,當時的趙構太過保守,根本捨不得拿出有限的中央軍投入這種冒險的戰略決戰,至於地方雜牌軍、藩鎮、義軍、流寇,更不會拿自己的人馬去幹這種事了。

在這種背景下,趙構自然只能選擇中策,這是一種圍魏救趙、甚至是丟車保帥的戰略,趙構讓張浚在西北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戰略反攻。

這就好像下棋的時候,對方車馬炮都擺在中宮附近,隨時會將你的軍,而且隨時可能將死你。在這種背景下,你左突右擋,卻無濟於事,於是,你只能抓住機會,趁勢反攻對手一招,逼著對方回救,然後逐步解除這種危局。

南宋當時可以撐過這個坎。大約是因為三個原因。

第一、韓世忠阻擊黃天蕩,趙立死守楚州,打破了金軍的時間表。

第二、張浚發動了富平之戰。

因為西部宋軍竟然集結了二十萬大軍(號稱四十萬),而且一副要蕩平西北金軍的架式,在這種背景下,金軍主力也必須得向西部大規模轉移。

金軍雖然在西北重創了宋軍主力,並且奪取了整個西北地區。但是他的主力也被牽制在了西部地區。金軍在東部,因為主力西進,也無法進行大規模的戰役了。

第三、金軍的東線統帥撻懶,試圖控制淮南,卻被張榮以水軍之利打得大敗。於是金軍主力開始全面撤離淮南。

從此以後,宋金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而隨著大宋中央軍的改編完成,金軍再也無力吊打宋軍了。因為主力對主力,在一個不利的戰場上,金軍不要說吊打宋軍了,被宋軍重創也是很有可能的。

在攻克楚州之後,金軍的攻勢為何會越來越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