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為什麼專精特新現在火了?

十年了,為什麼專精特新現在火了?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丨偲睿洞察,作者丨E。T,編輯丨老楊

2021年,“專精特新”概念大火。9月2日,北交所成立,致力於成為“有效服務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專業化發展平臺”。

按照工信部的解釋,專精特新指的是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四化”特徵的企業,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則是其中的佼佼者,它們專注於細分市場、創新能力強、市場佔有率高、掌握關鍵核心技術、質量效益優。

十年了,為什麼專精特新現在火了?

“專精特新”並不是新概念。

早在2011年,工信部《十二五中小企業成長規劃》便提出,要培育專精特新企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然而,直至今年1月起,中共中央、銀保監會、工信部密集出臺了多部檔案,點名要加強專精特新企業發展。

從概念提出到吸引各部門重點關注,歷經十年,專精特新為何現在火了?

專精特新,大國命脈?

1986年,時任歐洲市場營銷研究院院長的赫爾曼·西蒙在外出訪問時遇到哈佛商學院教授西多爾·利維特,後者問了他一個問題:

“有沒有考慮過為什麼德國的經濟總量不過美國的四分之一,但是出口額雄踞世界第一?”

赫爾曼·西蒙回去仔細思考了這一問題。他發現,貢獻了德國80%出口的並非西門子、賓士這些大廠,而是370萬家“中小企業”。

十年了,為什麼專精特新現在火了?

伍爾特集團便是一個典型的註腳。

伍爾特是一家螺絲貿易公司,1954年,19歲的哈德伍爾特從過世的父親手裡接班時,它還僅是個擁有2名員工的“小作坊”。

適逢德國處於二戰後經濟騰飛的時期,哈德伍爾特帶著員工們白天跑市場,回來加班加點生產訂單,一點點把廠房做大。

到1975年時,伍爾特已經從當初的8萬歐元的年銷售額增長到了3290萬歐元。而其增長的秘訣來源於某種程度上的“偏執”——堅持所有螺絲部件自研,堅持與質量匹配的價位,從不參與價格戰。

十年了,為什麼專精特新現在火了?

集團奠基人:萊恩·伍爾特 / 伍爾特官網

隨著經濟全球化,伍爾特擴張的步伐邁向海外。至2021年,伍爾特在全球80多個國家擁有400多家分公司,年總營收超過140億歐元。公司的“偏執”基因仍然存在——它堅守緊韌體業務,相關產品達到12。5萬種,成為全球生產螺絲種類最全的公司。而哈德伍爾特自19歲上任以來,在一線奮戰了整整半個世紀。

專注細分領域、高市佔率、高利潤率

,是這類企業的共同點。由於“悶聲賺大錢”的氣質,赫爾曼·西蒙它們起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

隱形冠軍

在德國,隱形冠軍們“平均年齡”66歲,38%有超過100年曆史,平均佔有市場領導地位22年,平均每年營收增長率8。8%。

2008年,當歐洲經濟受危機影響岌岌可危,德國不但率先恢復穩定,且各項重要經濟指標都創造了歷史最佳水平。總理默克爾無不驕傲地對中國代表團說,為什麼德國企業能夠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中保持健康?就是我們有一些中小企業。

到了日本,“隱形冠軍”另一個更流行的註腳,是“工匠精神”。

“永不鬆動的螺母”是日本的一大工業傳奇,產自哈德洛克工業株式會社。該螺母的傳奇之處在於全球“僅此一家,別無分店”,即使社長將自己的螺母結構原理放在自己的官網上,也沒有人能夠模仿成功。

社長曾公開表示,他們不會迴轉的U型螺母,是員工常年積累攢下的“獨門秘訣”,螺母不同的尺寸和材質有不同的偏芯量,如果不是45名員工們一點點試錯、配比、磨鍊手藝,就不會錘鍊出現在的產品。

日本的隱形冠軍們有多強?

2011年,日本關東發生9級大地震,引發核電站事故。蘋果風靡的iPad2,因為至少有5種電子零部件由日本關東地區生產,不得不被動減產。全球半數汽車工廠生產陷入停滯,因為一家電子控制單元企業在震中受損,廣汽本田、東風本田、廣汽豐田甚至放了10至15天假。

日本的隱形冠軍們有多強?

——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經濟發展的生力軍。

專精特新企業即是由中小企業成長而來,其中,既有許多已經稱得上“隱形冠軍”的企業,亦有更多最有希望成為“隱形冠軍”的“種子選手”。

培育“專精特新”,成長為“隱形冠軍”,對於正處於經濟轉型期的中國來講,更具有特別的意義。

在中國,中小企業素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質

2009年,適逢通用與上汽合資建廠的合作蜜月期,通用總裁無不得意地公開表示:“中國人得到了GDP,我們得到了利潤。”

資料顯示,當時的國產汽車有約10%左右的零部件難以國產化,而這部分零部件卻佔汽車總成本的10%-15%,佔銷售總收入的20%-30%。它們透過外資形式獲取技術授權,產量越大,利潤越大。

一個佐證是,通用公司2004年年報顯示,通用公司在美國賣一輛車賺145美元,在中國卻賺2400元。2008年,通用汽車全年虧損,在中國市場卻一直處於盈利狀態。

瞭望智庫曾記錄下中外合資的真相:外方不瞭解中國市場,是“瞎子”,中方缺少技術,是“跛子”,雙方名義上各佔50%的股份,但瞎子決定跛子。外方提供給中方淘汰技術,甚至是虛擬技術傳遞方案。中方只能引進產品,不能獨立創新。

為什麼是現在?

這是早期中國“以市場換技術”,在低端製造環節謀取發展路徑的縮影。而走到今天,這條路愈來愈不通暢了。

2020年8月,在一輛穿過海峽的貨機上,裝載著麒麟900晶片,只有1000萬顆,卻是臺積電對華為最後的合作。在這之前不久,美國商務部將華為在全球21個國家和地區的38個子公司列入“實體清單”,全面對華為封鎖技術。

因為一顆小小的晶片,華為被卡了脖子。在美國“小院高牆”戰略下,美國藉助“實體清單”劃定打擊範圍(小院),再限制特定產品進出口,嚴格劃清邊界(高牆),意圖全面圍獵中國高科技產業。

十年了,為什麼專精特新現在火了?

臺積電 (南京) 晶圓十六廠 / 臺積電官網

首先是國外赤裸裸的針對與制裁。

圍繞基礎科學的投入已經展開。在半導體、量子計算、航空航天等領域,重大專項、重大專案、重大工程近幾年催生了諸多創新,取得了技術突破。從國家投入看,中央財政科技投入增長70%,基礎研究投入翻了一倍。2019年基礎研究投入佔全社會研發投入中的比重首次超過6%,2020年預計達到6。16%。

自研核心零部件與關鍵材料,成了破局的關鍵所在。

如同EDA、光刻機卡住了晶片產業的咽喉,伺服系統、精密減速器卡住了機器人產業的咽喉,許多產業鏈上的“斷點”、“堵點”,成了受制於人的命門。而這些命門因為足夠專、精,市場規模不大,技術卻十分關鍵。

專精特新,大多瞄準了這樣的“縫隙市場”。

中國工程院製造業研究室主任、中制智庫顧問委員會委員屈賢明曾分享自己走訪了許多三四線城市的體會,他發現,這些不太有名的城市竟有不少世界第一的產品。民營企業發展成大市場、大空間裡的500強,成功可能性不大。但在一個細分行業,把一個零部件、一種材料、一個軟體、一種工藝錘鍊到世界頂尖水平,是有可能的。

從科技創新到產業落地,則要依靠大量“專精特新”民營企業。

海通證券過去十年各行業工業增加值統計資料顯示,知識密集型的醫藥與電子行業,以13。1%與12。1%的年均增速遙遙領先,相比之下,資本密集型的鋼鐵行業增速僅6。8%,勞動密集型的紡織行業增速7。3%,已逐漸落後。而從過去五年看,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佔工業整體的比重也相應提升。

十年了,為什麼專精特新現在火了?

十年了,為什麼專精特新現在火了?

圖片來源:《中國製造業升級現狀、路徑與方向?》姜超

根據工信部相關檔案,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導產品應優先聚焦製造業短板弱項,屬於產業鏈供應鏈關鍵環節及關鍵領域“補短板”、“鍛長板”、“填空白”產品。它們附加值高,往往是產業鏈最具話語權的環節。

在產業升級的趨勢之下,發展專精特新,不僅可以提升國內薄弱的產業環節,擴大內需,更能使我國佔據全球產業鏈最有利環節,提升中國製造附加價值。

除了破解國外技術封鎖,解燃眉之急,專精特新的意義,更應該放在產業升級的大背景之下。

專精特新企業的成長充滿了“寂寞”。

2015年,全世界裝機容量最大的核電站秦山核電站投入商業執行。其密封件,即保障核電站系統無洩漏的關鍵環節,卻由一家營收不到2000萬、規模不起眼的中國公司製造。招標時,即便國外同類產品價格直降90%以上,卻仍未PK過這家掌握了“獨門秘訣”的企業。

天生公司,一家在密封件上死磕了22年的企業,終於在這一年揚眉吐氣。1993年,在沒有任何外部資金支援的情況下,勵行根拿出家中積蓄以及前次創辦公司積蓄,拼湊了2000萬,便帶領團隊進行艱難的技術公關。

在沒有產品的技術研發階段,勵行根幾乎吃住都在實驗室,甚至經常囊中羞澀。2007年,在研發了14年後,天生公司第一次中標專案,卻被美國以供應鏈產品要挾,不得不將訂單拱手相讓。又經歷了5年反覆試錯與實驗,天生公司方才自研出C形密封環,逐漸打敗國際競爭對手。

一家專精特新企業如何煉成?

儘管它是第一批入選專精特新的“小巨人”,並於2020年8月科創板上市,集當地政府與資本市場寵愛於一身,但在成長過程中,它亦經歷了漫長的探索期。

2000年,畢業於南京大學物理系的創始人左昱昱,在日本考察回國後,被日本機器人深深地“種草”。回國後,他瞄準了機器人三大核心部件中佔成本最高、研發難度最大的精密減速器,一頭扎進了實驗室。

靠著前次創業的公司提供資金,左昱昱團隊研發了整整10年,方才攻克材料、裝置等重重障礙,發明出第一款諧波減速器樣機。此後,又花了2年時間摸索量產,綠的諧波第一款產品才上市發賣,相繼獲得埃夫特、UniversalRobots等客戶合作。

比天生公司幸運的是,由於精密減速器所屬的工業機器人賽道,是蘇州當地熱門產業,而其產品本身又是“卡脖子”的關鍵環節,因此綠的諧波是政府重點關照的物件。在江蘇省政府牽頭下,綠的諧波成立了江蘇省諧波減速器工程研究中心和江蘇省工業企業技術中心,與產學研深度融合,獲取了不少科技資源。

技術攻關的歷程漫長而艱難,正如綠的諧波受當地政府資助而加速發展,

綠的諧波是另一個案例。

赤誠生物坐落在湖北五峰,地處深山,工業基礎十分薄弱。董事長陳赤清曾表示,赤誠生物多年“藏在深山人不識”,在科研開發、平臺建設等方面曾遭遇數度陣痛,幸好有縣科技經信等部門來當“店小二”,幫助度過難關。

政府幫助赤誠生物技術攻關的案例是,前幾年公司由於生產線汙水處理不達標,嚴重影響發展,甚至多次高薪懸賞解決方案無果。此後,五峰科技經信局將技術需求上報湖北省科技廳,由政府出面對接清華大學科研技術團隊,才解決了赤誠生物燃眉之急。

政府“有形之手”的力量還在持續加強。“十四五規劃”提出後,各地政府均把培養專精特新作為戰略目標,推出專項扶持計劃、提供補貼,更推動當地銀行提供金融支援,聯合高校與研究所資源,加速扶持中小企業發展。

資本、技術、人才、生態,這些企業發展最核心的資源,固然需要企業一步一腳印逐漸積累,

政府資源配置往往對專精特新企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放眼當下,中國已經走過鋼筋水泥的發展拐點,正步入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能否等待更多中小企業成長,耐心陪伴一批專精特新企業長跑,將決定中國製造能否走向高階的命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