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在濟南】魯北小鎮仝家莊:一個老人的制鼓故事,一個老人的故事

“緊緊蒙張皮,密密釘上釘。天晴和落雨,打起一樣音。”古時候有一則《制鼓歌訣》,寥寥幾筆勾畫了一隻鼓的誕生。在魯北小鎮的一個村莊,就有一個制鼓專業村叫仝家莊,村裡幾乎家家戶戶會製作大鼓。

【樂在濟南】魯北小鎮仝家莊:一個老人的制鼓故事,一個老人的故事

(圖片源自網路)

【樂在濟南】魯北小鎮仝家莊:一個老人的制鼓故事,一個老人的故事

說起制鼓,60多歲的老仝說,這可不是個容易活兒。說起制鼓的流程,老仝娓娓道來。他說,制鼓首先要選料,選料則要首選桑木和槐木,然後把它打磨成彎曲帶有一定弧度的鼓腔板。

(圖片源自網路)

待鼓腔板打磨好後,老仝再把鼓腔放在一個合適的鐵箍裡面拼裝起來。

【樂在濟南】魯北小鎮仝家莊:一個老人的制鼓故事,一個老人的故事

(圖片源自網路)

老仝家有祖傳的制鼓手藝,“咱的老手藝雖然有點落後了,但是俺覺得手工打製的鼓就是耐打又耐聽”老仝說。

【樂在濟南】魯北小鎮仝家莊:一個老人的制鼓故事,一個老人的故事

(圖片源自網路)

到了制鼓環節時,制鼓“老把式”們對待裁板、合圈、手刨、上圈、拋光、蒙皮等工序都一絲不苟。這些工序雖然不太複雜,卻是考驗制鼓人耐心和毅力的“細緻活兒”。

【樂在濟南】魯北小鎮仝家莊:一個老人的制鼓故事,一個老人的故事

(圖片源自網路)

每年秋後至年底的冬閒期間,老仝所在的村莊幾乎家家戶戶都忙著制鼓增收。尤其進入臘月,又到了一年最忙碌的時候,到處呈現出“家家電機響,戶戶制鼓忙”的繁忙景象。

“選皮環節很重要,這決定著這個鼓的質量。”鼓面必須是用本地黃牛的鮮牛皮,皮子的韌性、厚度要適中,處理要求嚴格。

【樂在濟南】魯北小鎮仝家莊:一個老人的制鼓故事,一個老人的故事

(圖片源自網路)

選擇鼓皮要根據客戶的需求來定,選好了還要煮皮、踩鼓,將牛皮儘量弄得光滑些,然後站在鼓面上不斷地踩,鼓皮的韌性足以擔起一個人的重量,一點問題沒有。

【樂在濟南】魯北小鎮仝家莊:一個老人的制鼓故事,一個老人的故事

(圖片源自網路)

最後,老仝再將鼓面打磨,盯上鉚釘,然後刷桐油,再晾乾。

【樂在濟南】魯北小鎮仝家莊:一個老人的制鼓故事,一個老人的故事

(圖片源自網路)

老仝所制大鼓鼓面直徑有25cm—120cm不等型號,大鼓暢銷本地及河北、河南等全國各地的演出團體和民間團體。老仝說,他自己僅冬閒時節就能製成40多面鼓,碰到好年景,能掙10萬多塊錢。圖為購鼓人在討價還價。

【樂在濟南】魯北小鎮仝家莊:一個老人的制鼓故事,一個老人的故事

(圖片源自網路)

【樂在濟南】魯北小鎮仝家莊:一個老人的制鼓故事,一個老人的故事

(圖片源自網路)

老仝還說,他最大的夢想就是盼著下一代人能傳承這門手藝,別讓這老手藝在他手中失傳。據瞭解,目前“仝家大鼓”已申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樂在濟南】魯北小鎮仝家莊:一個老人的制鼓故事,一個老人的故事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路,與本平臺無關。)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