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求: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前,我們需要做什麼

吳曉求: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前,我們需要做什麼

7月6日,新京報貝殼財經“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論壇”在湖南舉行。中國人民大學原副校長、中國資本市場研究院院長吳曉求在本次論壇上發表了題為《著眼於經濟的戰略轉型 大力推進中國資本市場的改革與發展》主旨演講。

按照“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的遠景目標綱要,我們將用15年的時間,使中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而當前“十四五”這五年,在吳曉求看來尤為關鍵。“為完成這一目標,我們需要進行戰略轉型”,吳曉求開場即點題。

透過國家政策引導、運用市場力量去破解“卡脖子”難題

“要推動我們的創新引領,要推動我們的科技進步,也就是說要透過創新和科技進步來推進中國的產業升級換代,進而體現出中國的產業競爭力和科技的水平。”圍繞這場經濟領域的戰略轉型,吳曉求認為其核心即在於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但毫無疑問,金融和資本市場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為此,吳曉求主要從“卡脖子”問題的攻克思路及重視前端資本市場業態發展的不同角度,進行了觀點的闡述。

近年來,由於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逆全球化思潮的盛行,給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帶來了新的複雜變數,而我國目前也正處在歷史發展的關鍵時期。“當前,的確有部分外部因素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惑,使我們在現階段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卡脖子’問題”。吳曉求坦言。

為加快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問題,吳曉求表示,他傾向的解決之道為“國家政策引導+市場力量推動”,尤其是資本市場的力量。

但是,在他看來,透過國家的大規模投入去解決“卡脖子”難題並非上策,而且是“難以為繼的”。國家的大規模投入背後最大的問題是難以應對未來變化的需求。底層技術有了,但是我們需要不斷的升級,而這個升級背後的投入量是難以長時間適應的。因此,吳曉求認為,要利用市場力量完成技術的升級,並主要透過資本市場,而非依靠國家直接大規模投資去解決“卡脖子”問題。

“科創板是有這個價值的,包括創業板也有同等的價值,創業板是科創板的先驅。”動用市場的力量去解決“卡脖子”問題,吳曉求提示應對此予以關注。“在沒有科創板的時候,中國的企業最具投資價值是在創業板和一些中小板企業,很少在主機板。而向未來中等發達國家之路邁進,我們需要透過市場力量去解決‘卡脖子’工程,尤其是資本市場的力量。”他說道。

從天使投資開始,要花大力量重視前端資本市場業態發展

除了強化滬深市場功能和制度建設外,吳曉求亦關注到另外一個市場的發展及其背後的科技孵化力量。

“在深圳、北京、上海、長沙,有一些當前還屬於很多很小規模的創業企業。十年以後,它們可能成為萬億級別的企業。但是今天你敢投嗎?”吳曉求提出了我們更應關注前端資本市場業態發展的問題。實際上,這一問題事關國內一級(或一級半)市場的發展,在這一市場恰恰又是大量科技創新型企業的孵化區。

吳曉求表示,在加強滬深交易所建設與關注科創板、創業板註冊制改革的同時,應充分重視資本市場整體生態環境的建設。“從創業天使投資開始,要花大力量重視前端的資本市場業態發展。”

眾所周知,一家公司IPO之前,實際上需要在一級市場上存續很長時間。而在這段時間,需要經歷天使輪、A輪、B輪、C輪、D輪、Pre-IPO輪等多輪融資,但對於多數創業企業來說,幾輪融資,可能直接面臨進入“死亡谷”的危機。

正基於此,吳曉求認為,我們對資本市場生態環境的建設,不能只看到滬深交易所的發展,還要高度重視滬深交易所的前端,即以創業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等為代表的資本市場生態體系建設,以推動國家科技的進步。

正是“透過資本市場前端的幾種業態,資金得以進入那些早期的高科技企業領域”。而這些領域的科技發展,在吳曉求看來代表著未來。

他認為,傳統上我們的上市標準過於強調今天的業績,而非成長性,但這並不利於社會財富的增值。“因為今天好才上市的企業,實際上是缺乏成長性的”,因此“我們要對資本市場前端部分的發展給予重視,而非相反甚至莫名其妙抑制它。”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黃鑫宇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張彥君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