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 2.0之父"蒂姆·奧萊利:舊矽谷已經到頭,未來技術需要新的路線圖(三)

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矽谷無疑是最近幾十年的創新中心,是很多影響世界的發明創新的發源地。但最近10年,情況卻發生了變化,矽谷越來越做不出真正有用的創新。就像知名風投家彼得·泰爾(Peter Thiel)在《從0到1》所說那樣:“我們想要飛行的汽車,結果卻得到了140個字元。”Web 2。0概念的提出者,網際網路思想家蒂姆·奧萊利(Tim O’Reilly)更是提出,也許我們所熟知的矽谷已經走到盡頭了,並給出可能會塑造矽谷未來的四種趨勢以及通往未來的路線圖。原文發表在oreilly網站上,標題是:The End of Silicon Valley as We Know It。篇幅關係,我們分四部分刊出,此為第三部分。

"Web 2.0之父"蒂姆·奧萊利:舊矽谷已經到頭,未來技術需要新的路線圖(三)

“Web 2。0之父”蒂姆·奧萊利:舊矽谷已經到頭,未來技術需要新的路線圖(一)

“Web 2。0之父”蒂姆·奧萊利:舊矽谷已經到頭,未來技術需要新的路線圖(二)

劃重點:

研究新能源和解決氣候變化會誕生出大量億萬富翁

讓一切都電氣化是解決氣候變化問題最快捷的辦法

氣候變化與能源經濟

最近的新聞稱埃隆·馬斯克(Elon Musk)是全球最富有的人之一,這也是21世紀最大機遇的預兆:避免氣候變化。電動汽車只是冰山一角。供熱與製冷,農業,原材料和製造業都需要再造。氣候將重塑住宅與辦公建築,保險,金融,以及食品的生產地點和方式。大規模的氣候遷移才剛剛開始;數千萬人將需要重新安置。我們是給他們提供棚戶區,還是幫助他們成為定居者,去建設一個新的,更好的世界?

預測:在未來二十年的時間裡,攻關氣候會創造出比網際網路繁榮時期更多的億萬富翁。

除了馬斯克之外,很多已經非常有錢的氣候億萬富翁都在美國以外,這突顯出其他國家已經在未來這些行業當中發揮領導作用的方式。彭博社最近舉了幾個例子:中國的曾玉群,黃世霖,裴振華,李平(電動汽車電池),李振國,李春安和李希彥(太陽能電池板和薄膜),林建華(太陽能電池板和薄膜),以及王傳福(電動汽車);德國的Aloys Wobben (風力渦輪機);西班牙的Jose Manuel Entrecanales (可再生能源發電)。

當然,還有大量財富有待被創造出來。儘管Impossible Foods的執行長Patrick Brown,Beyond Meat的創始人Ethan Brown,以及Plenty的Matt Barnard,Bowery的Irving Fain或Nordic Harvest的Anders Riemann等還沒有成為億萬富翁,但他們很有可能成為億萬富翁。

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矽谷的創業者和投資者並不是這一領域的領導者。

不管怎樣,跟我們願不願意統一意見,及時進行過渡,以避免氣候變化帶來的最災難性後果(最糟糕的情況下,會終結我們所知的文明)這個問題相比,誰能夠透過幫助我們過渡到新能源經濟來致富這個問題並不重要。

我們可以提出一個強有力的論點,那就是隻有對經濟進行迅速動員來讓一切都電動化才能讓我們及時到達那裡。非營利組織Rewiring America的Saul Griffith,Alex Laskey與Sam Calisch剛剛提出了這一觀點。這裡需要質疑的是指導經濟聚焦於“效能”的這種看法。就像經濟學家,前風險資本家Bill Janeway曾經跟我說的那樣,由於過度關注把效能作為價值的主要衡量指標,所以這種動員可能會被掛起並停滯不前。他引用了父親Eliot Janeway關於二戰動員的書《為了生存而鬥爭》(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裡面的話,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因為‘生產的勢頭’而取勝的。類似地,WPA(公共事業振興署)讓大蕭條期間的數百萬人找到了工作,恰恰是因為主要目標是有效就業而非效率。”

Rewiring America把電氣化作為我們減排迫切需求的答案,這一觀點有5根支柱:

1.讓一切電動化所需的能源僅是我們當前系統的一半

。2018年的時候,Saul和他的團隊跟美國能源部(US Department of Energy)合作,給美國的所有能源從來源到使用的流動建立了一幅互動式的地圖。美國的能源經濟地圖一開始是在尼克松政府的領導下建立的,但它的真正影響直到現在才得以體現。他們的分析令人驚訝的結果之一是,我們使用的能源有一半是用於採礦和運輸化石燃料,以及將其轉換為電能,熱能或運動產生的熱電損失上面。讓我們的經濟儘可能直接電動化化不僅可以實現,而且是避免氣候災難最快捷的辦法。

2.我們需要對太陽能電池板,電池,電動汽車以及電器進行重新構思,要把它們作為國家能源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哪怕這些東西是放在家裡的,也不要把基礎設施看成是隻有公用事業或政府擁有的設施。電熱泵可用於供應熱水和家庭供暖。熱水槽實際上可以當電池,白天用太陽能加熱,晚上再散熱。如果不把本地(即家庭和企業)電池和熱負荷(水和空間熱量)作為整體的需求響應和儲存的一部分,我們就沒法對未來嚴重依賴可再生能源的電網做出電力平衡。

3.如果沒有對私營企業進行二戰式的動員,市場的行動就沒法夠快。

我們需要4到5年的不懈努力才能實現能源基礎設施100%的轉換。否則的話,就得等待基礎設施的自然替換,這這會需要數十年的時間。那4至5年的不懈努力能讓我們達到適當的生產規模,從而實現解決方案技術100%的採用,在最初的啟動階段之後還需要持續10至20年的部署時間。

4.讓美國電氣化可創造很多的就業機會

。據Rewiring America估計,此舉最多可為美國創造2500萬個就業機會,並在新產業當中創造出500萬個持續的就業機會。改造的成本會很高,但所帶來的回報也很高,不管是在就業方面還是為消費者帶來的節省方面。

屋頂太陽能最多可產生滿足完全電氣化經濟總需求25%的能源,所以電網規模的太陽能仍然有足夠的空間和需求——電氣化經濟所需的容量會是目前電網容量的3倍——但本地會是成本最低的能源,也是把節省的成本交給消費者,以及創造當地就業機會最好的方式。

屋頂太陽能的就業崗位必須在不同的地域廣泛分佈,促進建立小型當地公司的生態體系,而不是獎勵少數的巨頭。

5.誰能從這項大規模投資(公用事業,太陽能安裝商或消費者)當中獲得經濟利益要取決於利率。

Saul在最近的一次演講中說:“奇蹟技術更可能是金融而不是核聚變。” 可以說,是通用汽車的阿爾弗雷德·斯隆(Alfred P。 Sloan)發明的汽車貸款,後來羅斯福政府聯邦住房管理局發明的金融創新,以及房屋抵押貸款,創造了美國中產。“抵押是讓你擁有今天想要的未來的時間機器。” 為了實現電氣化轉型,我們需要類似的東西。否則,“只有富人才能負擔得起今天的碳減排”。

公用事業已經能拿到低息貸款。但是消費者還不能,如果你想為消費者創造工作機會和節省成本,那麼為家庭電氣化提供低成本利率是最好的辦法。否則的話,所有節省下來的成本都會被中間商或公用事業拿走,而且採用的速度也會慢得多。

這一觀察跟我那個更廣泛的觀點完全相符,也就是監管和稅碼在塑造誰得到了什麼,以及市場的為什麼方面,所起到的作用跟線上平臺中的控制演算法的作用幾乎相同。

譯者:boxi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