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千里:酒業下一個結構性增長的機會是清酒

歲末年初,伴隨著物流停運,越來越多的從業者靜下心來,開始思考一個課題,酒業下一個結構性增長的機會在哪?

歐陽千里:酒業下一個結構性增長的機會是清酒

近年來,名酒熱、醬酒熱、低度酒飲熱等浪潮一浪高過一浪,在媒體的關注下,從業者們也跟著“瘋狂”起來。以醬香熱為例,起於河南,興於廣東、山東等地,如今向其他省份快速推進。先入局者,已經賺得盆滿缽滿,後入局者,望著庫存陷入深深的沉思。

於酒業而言,白酒是“一家獨大”,剩餘的市場是啤酒、葡萄酒、黃酒等。

白酒見頂。

從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來看,白酒2016年產量是1358。4萬千升,已經連續四年下滑,2020年時產量已經跌至740。7萬千升。因人均飲酒頻次、人均飲酒量、適齡飲酒人數的下滑,白酒產業再也回不到“量價齊升”的“黃金十年”。頭部酒企憑藉綜合實力,一方面透過下沉市場、最佳化供應鏈等搶佔中小酒企的市場份額,另一方面透過提升價格、最佳化產品結構實現營收、利潤的快速增長。

啤酒見頂。

從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來看,啤酒2013年產量是5061。5萬千升,多年以來連續下滑,2020年時產量已經跌至3411。1萬千升。去年雖止跌回暖,艱難爬坡,尚需時日。啤酒的下滑,原因方方面面,如餐飲場景的升級(空調普及等)、工業啤酒的衰退、精釀啤酒的崛起、預調酒的出現等。如今,精釀啤酒圈層在擴大,高階啤酒品牌陸續出現,亦無法阻擋啤酒的頹勢。

葡萄酒見頂。

從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來看,中國葡萄酒2017年產量是100。1萬千升,之後出現嚴重下滑,2020年時產能已跌至41。3萬千升;與此同時,進口葡萄酒2017年進口量是78。7萬千升,此後也出現連年下滑,2020年時進口量已跌至47。1萬千升。國產/進口葡萄酒的雙下滑,進一步加劇了“紅染白”現象的出現,市場上甚至反思葡萄酒曾經引以為傲的“營銷策略”,如品鑑會、科普教育等。

黃酒未見爆發。

從國家統計局的資料來看,黃酒2013年產量是255。7萬千升,銷售額為153。91億元;黃酒2020年產量是342。5萬千升,銷售額為134。68億元。近年來,黃酒產能在起伏中上升,銷售額卻出現下滑,足見黃酒已經陷入“低價陷阱”。黃酒能否破局,走出“包郵區”,不僅要改變消費者心智中“低端化”“老齡化”的認知,更要實現飲用場景的“突破”。

低度酒飲虛胖。

在資本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玩家倉促入場。事實上,低度酒飲呈現“低度、低價、低頻“的趨勢,意味著必須擁有“大資本、強渠道”才能“玩得轉”。並非是簡單的“融資+代工+電商+種草”,銳澳等預調酒走過的路,低度酒飲需要從頭來過。相較於新入場的低度酒飲,梅見等依託強渠道逐漸“獨領風騷”。

白酒、啤酒、葡萄酒、黃酒等酒種均不存在“結構性”增長的機會,而低度酒飲生來又是“大玩家”的專屬,留給普通人成功的機會“微乎其微”。於是,大多數從業者將目光瞄向白酒的細分品類,如醬香、清香甚至芝麻香、米香。

其實,如果將目光放得更遠,可以發現威士忌、清酒正在蓬勃發展。近兩年,威士忌增幅明顯,增量達77%;近十年,清酒進口量增長26倍。以清酒為例,中國大陸是清酒增速最快的地區,近十年銷量增長近13倍,金額增長高達27倍,年均複合增長達144%。

相較於威士忌而言,國人更願意飲用以米為原料的清酒。清酒如圍棋,起源於中國,興於日本,未來必將盛於中國,也就意味著清酒存在真正意義上“平替”並“超越”的機會。

清酒是世界酒飲的大類,在世界市場上方興未艾。伴隨著新生活方式的到來,清酒在國內的市場天花板將會從十億元規模上升至黃酒的百億規模甚至葡萄酒的數百億規模。到那時,放眼望去,全是“日本清酒“,如果發生類似於“中澳貿易戰”,酒業從業者恐將失去“財富機遇”。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國產清酒迎來“厚積”的最好時機,在此呼籲國內的黃酒、白酒廠商關注清酒賽道,為國產清酒在世界舞臺上贏得一席之地。

(本文選自即將出版的《中國酒業》雜誌2022年第2期,作者系酒水行業研究者、《中國酒業》智庫專家)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