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火熱,欲搶佔先機須先明確這些問題.

近期碳中和概念火熱,市場預計實現碳中和所需的綠色低碳投資規模將會達到數百萬億,包括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的發展也隨之駛入快車道。

實際上,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的概念早已不是新鮮事,那麼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與以往的節能減排發展究竟有何不同?2030年前高碳行業增長還會迎來視窗期嗎?

可再生能源迎發展機遇

“要防止將2030年碳達峰,理解為2030年前還有高碳行業的發展視窗期。”近日在北大國發院長三角論壇上,北大國發院副院長、北大環境與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徐晉濤提示。

他分析稱,2060年碳中和背景下,要利用2030年之前的視窗期,進一步發展高碳行業的可能性小很多。因為到本世紀中葉,要想實現成本較低的碳中和、淨零排放,必須構建以可再生能源為主的能源體系。

“碳中和”概念火熱,已經向氫能概念發酵。氫能作為清潔二次能源,是全球工業領域深度脫碳的關鍵抓手,將在第三輪能源變革中扮演重要角色。

重塑股份董事長林琦也在會上表示,氫能經濟跨越汽車、船舶、航天、分散式發電等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在“碳中和”引發的產業變革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因此公司也已在部分車用以外領域展開應用探索。林琦認為,燃料電池技術的創新突破,是產業規模化發展的基礎。

綠色經濟的制度變革和產業分工方面,徐晉濤表示,中國進行能源結構改革的技術、成本條件都已具備,但需要從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和建立分散式能源兩個方面積極克服體制問題,將森林碳匯等基於自然的二氧化碳減排方案提上議事日程,積極經營生態系統,進行國有林體制改革,逐漸鋪開碳交易和碳稅機制。

碳賽道尚且擁堵

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會上分析稱,有關“碳中和”一切的出發點就是關於應對氣候變化,而實際上對碳賽道的投資尚且擁堵,但是業內以碳中和應對氣候變化進行投資,在科學上、概念上仍有模糊之處。

對未來投資前景的判斷,張岸元分析,國內所謂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的概念已不是新鮮事,現在需要關注的是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與以往的節能減排發展究竟有何不同?

張岸元建議關注兩方面,首先是碳配額,只有排放權本身有稀缺性才能定價,只有定價才能交易,只有交易才能招致海量的投資;其次是關於存量的產業政策,不同於增量政策的提供補貼,存量政策一旦實施對整個行業的影響是顛覆性的。“最典型的是新能源汽車,屆時將會看到中國市場上的存量燃油車規模出現斷崖式下跌,其直接影響就是汽油和柴油的消費量急劇萎縮。”他舉例說。

張岸元認為,以能源轉化為切入點實現產業變革的確認性更強,在這一過程中,鎖死配額、明確規則、創新技術三者缺一不可。氫能源作為一種能量的介質,其發展空間在中國國內是被低估的,其發展空間相當廣泛。

世界鉑金投資協會亞太區負責人鄧偉斌也在會上表示,由於燃料電池車比電動車、傳統內燃機汽車更加低碳,在交通運輸領域,未來氫能的應用被看好。此外,他認為氫能產業發展將驅動鉑金應用需求增長,中國未來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充滿了機會,特別在國產技術替代的過程中,會給國內企業帶來很大發展空間。鉑金作為橫跨氫能產業鏈的重要的催化劑,將助力氫能及燃料電池迎來發展。

文章作者

"碳中和"火熱,欲搶佔先機須先明確這些問題.

齊琦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