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楚宣等:雙碳目標下,交通運輸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領者說

為了如期實現“雙碳”目標,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國家《規劃綱要》)強調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要求推動能源清潔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進工業、建築、交通等領域低碳轉型。

對此,廣東省政府作出積極響應,在《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明確要求“推動交通運輸轉變發展方式,加快形成交通運輸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相互促進、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的可持續發展格局”,並提出了節能減排和汙染防治等措施,力爭廣東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陳楚宣等:雙碳目標下,交通運輸業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創領者說

其他作者為:翁燕珍、馬緒健

在此背景下,相關政策法規、行業監管和市場偏好等將逐步轉向服務於促進綠色低碳發展新格局的形成,包括交通、能源在內的各行各業需開始將低碳發展列為生產發展的“及格性指標”,而不再只是一個“加分項”。交通運輸行業能源消耗大、直接碳排放多,廣東要如期實現“雙碳”目標將面臨較大挑戰。具體來說:

從碳排放量佔比來看

2019年廣東省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量約3-5千萬噸(不同機構測算結果略有不同),佔廣東省總碳排放量的10%左右,僅次於全省電力和工業部門(兩者合計碳排放約佔70%),是廣東省第三大碳排放行業。歐美髮達國家高度完成工業化後,交通運輸行業的碳排放量約佔總排放量的1/3,這意味著我省交通運輸業的碳排放佔比很可能還會持續增大。

從碳排放量增速來看

交通運輸業是我國及廣東省能耗量增長速度最快的行業之一。相關研究資料顯示,我國過去9年交通運輸行業碳排放年均增速在5%以上。以廣東為代表的全國各地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和機動化的快速發展中,機動車輛、工程器械等還將持續增多,這意味著交通運輸行業的碳排放總量還將繼續增加,減排壓力大。用能結構清潔化和機動裝置低耗能化未必能在短時間內有所突破,如期實現“雙碳”目標的形勢較為嚴峻。

綜合來看,廣東省傳統交通發展模式在碳排放問題上具有佔比高、增速快、減排空間大等特徵。這些特徵使得推動經濟建設、讓人民過上美好幸福生活的交通發展追求與碳減排承諾之間的矛盾變得較難協調,成為廣東交通運輸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要解決這一矛盾,就必須推動傳統交通發展模式向低碳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針對目前存在的困難和挑戰,建議廣東省交通運輸行業在推進低碳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下一步工作中,應當遵循以下七大戰略變革路徑:

#FormatImgID_2#

做好推進交通低碳轉型基礎工作

包括合理確定低碳發展的階段性目標、建立碳排放檢測體系和轉型考核體系、對接碳市場機制等。基礎工作,是廣東交通科學管理低碳轉型工作的立足點。必須從交通發展的全過程、全領域、全方位地分析減排空間、減排成本和預期效果,提出廣東交通低碳轉型的階段性目標,並對公路運輸等重點排放源有針對性地建立碳排放源監測體系,定期更新排放清單。同時,建立健全低碳轉型發展考核體系,整合碳資源、融入碳交易市場,尤其要利用好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這一碳現貨交易平臺和廣州期貨交易所這一碳期貨平臺,期現聯動一起抓、壓力和激勵兩手抓,為打造綠色交通提供內生動力。

#FormatImgID_3#

做好最佳化運輸結構重點工作

目前,廣東交通運輸方式以公路為主,運輸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相對其他運輸方式較高,需要加快推廣節能低碳型運輸工具,加快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車船,在公路服務區、港區、運輸樞紐、物流園區、公交場站等區域加快佈局充電樁、加氫站以及LNG加註站等新能源基礎設施。推動交通體系一體化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公轉鐵”“公轉水”等多式聯運,提高鐵路、水路等更具成本和低碳優勢的交通工具在綜合交通網中的承運比重,持續降低運輸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

做好培育綠色技術關鍵工作

綠色技術的發展可以加速助力傳統交通基建和交通運輸的低碳轉型。例如,加快推廣泡沫瀝青就地冷再生、廠拌熱再生、ECA極薄磨耗層、SMA超薄磨耗層等節能低碳養護新技術,提高公路設施的耐久性和減排效能,有效降低交通基建養護的能耗排放;建設新能源技術創新發展高地,推動電動化和氫能源等清潔驅動裝置的普及和應用,加快推進運載工具的能源動力清潔化,逐步降低傳統燃油汽車在新車產銷和汽車保有量中的佔比,推廣電力、氫燃料、液化天然氣動力重型貨運車輛,提高運輸工具自身排放技術水平,持續控制、減少碳排放源能耗;除了交通建設養護、交通運輸兩方面碳排放源需要技術創新,“碳足跡”跟蹤和分析技術同樣需要予以加強,強化“碳足跡”跟蹤和分析技術,才能更高效地跟進低碳轉型管理工作,掌握交通發展重點碳排放源的動向,及時獲取碳減排的工作成效,從而實現對不同減排措施的擇優與改進。

#FormatImgID_4#

做好綠色消費的交通需求引導工作

廣東交通不能走發達國家高度依賴私家汽車的老路,應當加快城市軌道交通、公交專用道、快速公交系統等大容量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構築綠色出行保障,豐富公共出行方式;透過大資料進行精準化資源配置和線路最佳化,有效規避交通擁堵,提升公共出行效率;探索培育“出行即服務(MaaS)”新模式,跨城市、跨產業銜接出行需求,最佳化旅客聯程體系,提升公共出行和換乘體驗;打好出行方式、出行效率、出行體驗這一套組合拳,從供給側引導需求側變革。同時,在需求側宣傳綠色消費觀念,把綠色低碳發展知識納入我省全民教育體系和繼續教育體系中,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改變群眾過分追求舒適便捷、使用大排量私家車等交通消費習慣,積極引導低碳綠色出行,建立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踐行適度消費、綠色出行的可持續交通正規化。

#FormatImgID_5#

做好交通運輸治理水平提升工作

ETC的推廣,較好地解決了高速公路收費站的怠速等候,提高了交通運輸效率。這一經驗表明,以技術為支撐的交通治理道路是正確的。未來需要加快構建行業協同創新體系,以創新驅動加快發展智慧交通,加快5G技術、北斗衛星導航等新興技術試點應用,加速推廣ITS(智慧交通系統)技術,為提升廣東省交通執行質量和效率提供良好平臺,便於交通管理精細化,提升交通影響評估預估能力和應急能力,系統改善重要交通節點,緩解交通擁堵,提升城市通行效率和公、鐵、水互聯暢通程度,從而減少交通裝置執行和碳排放的時間。

做好生態修復和碳資產管理工作

根據有關交通運輸發展規劃,“十四五”期廣東省共安排交通重大專案投資約2萬億元。對於這些增量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專案,必須全面實行“避讓-保護-修復”模式,避讓林地、溼地等具有重要碳匯功能的生態系統片區,在鐵路、公路、航道沿線加強生態防護和綠化建設。造林種草、修復濱海鹽沼等措施可以提高交通基礎設施的固碳能力和碳匯水平,結合CCUS技術(碳捕獲、利用與封存技術),將綠色轉型成果商業化,擴大交通行業使用碳排放配額的空間,轉換剩餘碳排放配額為經濟效益,對沖低碳轉型成本。

做好綠色財稅政策和綠色金融體系建設工作

提高低碳綠色交通專案商業可行性,運用好政府和市場兩種手段,財政、稅收和金融政策協同發力,加快構建多元化的廣東省交通運輸碳達峰投融資機制和模式。政企銀三方合作,針對不同專案增加低碳綠色投資後所產生的不同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分門別類地探索並設計財政補貼、以獎代補、貼息和綠色稅收優惠等政府主導機制以及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創新等市場主導機制,有效刺激企業發展低碳綠色轉型的積極性和創新性,降低融資成本和融資門檻,強化財稅政策和綠色金融助力廣東省交通運輸行業“雙碳”目標的實現。

百業興旺,交通先行。在中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廣東交通要更好地展現在經濟建設、社會建設中的先行作用,匯聚多方力量,聯合攻關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路線。一要充分發揮各級院校優勢,圍繞綠色交通可持續發展體系對人才的需求,培養一批能夠引領交通運輸未來發展方向的領軍人才和中堅力量;二要充分發揮各科研機構優勢,促進不同學科前沿突破交叉融合,努力為交通行業技術進步、走好轉型路做出貢獻;三要充分發揮企業平臺優勢,促進人才、資源與成果的共享。充分利用好“產、學、研”協同創新優勢,促進碳中和科技成果轉化,加快低碳技術相關產品落地與推廣,助力廣東交通走好調整交通運輸結構、提升交通運輸治理水平、修復交通沿線生態等低碳戰略路線,加速走上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道路,成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最有力推手。

作者介紹:

陳楚宣:廣東省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副總會計師、戰略發展部部長,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正高階會計師、高階經濟師;

翁燕珍:交通運輸部科學研究院交通發展研究中心(財政與金融研究中心)財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員、博士;

馬緒健:任職於廣東省交通集團所屬南粵交通投資建設有限公司資金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碩士研究生。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