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研報|如果對公募基金的抱團程度進行量化

讀研報|如果對公募基金的抱團程度進行量化

從來沒有一個時期像現在這樣,公募基金的“抱團”會引發如此之多的關注。

一方面,公募基金規模首破20萬億元,持股市值同樣水漲船高,定價能力進一步加強。另一方面,抱團現象會催生糾結,如果別人先跑了,我該怎麼辦。

事實上,與其在概念下糾結,倒不如用資料來度量:相比歷史,當下的抱團屬於什麼程度。

讀研報|如果對公募基金的抱團程度進行量化

參考廣發證券的統計資料,如以“主動偏股+靈活配置型基金”作為主要考察物件,與歷史典型“抱團行情”基金配置的高點相比,當前對強勢行業配置未達到“瓦解”前的極限位置。這個結論可以從基金配置以及行業自由流通市值佔比這兩個口徑中得到驗證。

基金配置方面,2020年的最強勢行業是白酒及新能源,截至四季度,基金對白酒配置較其自由流通市值佔比超配1。5倍,對白酒和電源裝置整體超配1。4倍。但2009年銀行股抱團峰值時超配約1。1倍,2012年白酒抱團峰值超配約3倍,2015年計算機抱團峰值時超配約2。4倍,2018年“二白”抱團峰值超配約1。7倍。

另外,借鑑美股漂亮50,選取A股150只個股構建“A150”,從基金配置比例/自由流通市值佔比這個資料來看(詳見下表),當前的抱團峰值也並未到達歷史極限位置。

讀研報|如果對公募基金的抱團程度進行量化

既然未達極值,為何我們又會對當下的抱團現象感觸如此之深?

一是“抱團”的陣營正慢慢擴大。華安證券的一份報告在對2020年四季度公募基金及陸股通的持倉進行分析後發現,2020年四季度,作為內資的公募基金與作為外資的陸股通資金存在一致行為,即持倉在各行業間的變化出現了高度一致。比如,內外資金同時減持了中小板;又如,內外資金在大金融板塊同時進行了明顯減持,同時在消費板塊進行了明顯的增持;此外,在週期板塊內外資基金同時對化工、機械、有色這三個領域進行了明顯的加倉。

二是持股集中度的進一步提高,華安證券的另一份報告中提到,如果以主動權益基金的前10大重倉股佔持股市值的比例作為公募持股集中度指標,2020年四季度相比於2020年三季度的集中度持續上升趨勢,且增幅顯著。目前偏股混合型基金持股集中度約為 62。40%,較上期增長 4。20%,普通股票型持股集中度約為59。48%,較上期增長2。83%,均超過了其歷史最高水平。

關於核心持股更為集中的現象,國泰君安、國金證券的多份報告中都有涉及。參考國泰君安報告的資料,公司層面的持倉集中度已連升四個季度,若綜合考量其持續時長與抬升幅度,實為近四年來首次。

讀研報|如果對公募基金的抱團程度進行量化

除此之外,極致的高低估值差,也加大了我們對於抱團現象的感知。申萬宏源的報告中提到,從四季報的公募基金持股估值分佈來看, 50倍以上及0倍以下高PE持倉金額佔比高達65。1%,逼近2007年和2015年曆史高點。5倍以上高PB持倉金額佔是高達79。4%,已經超越了2007年二季度的72。8%和2015年一季度的70。3%創下歷史新高。

自然,很多人更在意,抱團效應何時會破滅?

這裡,引用中泰資管基金業務部總經理、中泰興誠價值一年持有混合基金擬任基金經理姜誠的點評:作為一種正反饋效應,要準確預判一隻股票的抱團何時瓦解,依賴對多重因素的評估。更難的是,不光要評估這些因素本身,還要給其他市場參與者“號脈”——決定股票漲跌的不止是事實本身,更取決於投資者對事實的態度。一如打牌,輸贏不僅依賴你手裡的牌,還取決於對手的牌,以及你們怎麼猜對方的牌。簡而言之,擇時的本質是投機。

與之對應的替代方案則是不擇時——買股票的理由只有一個,即物超所值;賣股票的理由不超過三個:太貴了,看錯了,或有其他更好的。若不以抱團為動機,也就不必猜測抱團何時破。

本材料不構成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本材料僅供具備相應風險識別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資者閱讀,不得視為要約,不得向不特定物件進行復制、轉發或其它擴散行為,管理人對未經許可的擴散行為不承擔法律責任。

讀研報|如果對公募基金的抱團程度進行量化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