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興隆集團作為遼寧省內知名度最高的民營企業,曾經敢與國營企業“打擂臺”,其商業綜合體更是創下了遼寧14市打入13市的傳奇,只不過卻敗在了最為重要的一環,那麼曾經的“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遼寧興隆大家庭商業集團的創辦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誰都沒有想到,盤錦這個城市孕育出來的一個小小的民企在後來居然有著那麼強的力量。

1993年12月,興隆大廈從一座空樓到順利開業,只花費了短短76天的時間,那一道“我們還年輕,請您多批評”的巨型橫幅,驚呆了當時的不少看眾。而後來的興隆大廈更是創造了中國商業的一項奇蹟,不斷引領著商界潮流。

"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就比如在當時別出心裁的舉辦了諸如中華月餅節、服飾節、趕大集等多種精彩豐富的文化營銷活動,對於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人們而言,這樣的營銷方式屬實新穎。做企業的需得有耐心、肯上心,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迅速發展,興隆集團就是這樣。

在這樣賣力的營銷之下,僅僅開業第一年,正在盤錦這個城市,興隆集團就實現了銷售額6000萬元的業績,可能在現在看來這樣的業績並不是多麼驚人,但放在1994年,這已經是天文數字了,而這樣的業績也讓興隆大廈一躍成為了盤錦商業的龍頭。

接下來的幾年,興隆集團銷售額逐年遞增,不僅成為了盤錦首家超億元商場,而且更是進入了中國商業百強,成為中國商業百強中唯一一家三級城市的企業,引起了全國商界的轟動。

"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後來的興隆集團,看準時機,準備實現跨越式發展——進軍遼寧省其他市區。

1997年,在當時號稱亞洲最大單體面積的大型零售商業企業、有著“商業航母”之稱的東亞商業廣場在瀋陽中街最佳地理位置——瀋陽故宮後身,正式開業。

落地的東亞廣場規模宏大,在全中國商業圈數一數二,裡面的格局錯落分層,不少人都表示進入商場彷佛走進了“迷宮”,實在是難以找到出口。這樣大規模的商場運營成本自然也不低,四年之後,這艘商業“航母”就因為資金以及債務問題“擱淺”了。

東亞廣場落幕,隨之接手的就是興隆集團。

其實當時的興隆集團並沒有被大家看好,畢竟出身於“小地方”,一下子來到大城市,在規劃營銷上肯定會有所不足,可是沒想到,這家來自盤錦地方的民營企業居然把這麼大的商場弄得井井有條,並且越做越火,真正做成了深受老百姓喜愛的“大家庭”,上演了“蛇吞象”的商業奇蹟。

"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就比如推出了特色“螃蟹節”營銷方案,極具盤錦地方特色,在瀋陽亮相時十分驚豔,嶄新的購物理念獨樹一幟,讓當時不少媒體人戲稱為“小螃蟹推動大摩爾”。

在興隆集團最火爆的時候,全瀋陽的人都願意到這裡來買東西,“66小時不夜城”、“興隆卡當錢花”、“公交車環路免費坐”……這樣的利民政策雖然“簡單粗暴”,但卻深得民心。

在當時的瀋陽,興隆集團只是憑藉一個大型的的店慶日活動,就能夠將銷量推至億元以上,碾壓當時的任何一家商場。這讓不少人都直言,興隆大家庭做活了瀋陽的商業,是遼瀋大地的一個商業神話。

隨後的興隆集團,讓自己的商場遍地開花,不僅一改人們心中“東北人不會百貨”的印象,在電商界更是風生水起,別看淘寶、京東已經慢慢成為了人們心中購物的首選,但是興隆集團仍然敢與之“拍板”,並且用自己的實力說話——銷售額仍舊連年激增,這在電商崛起的年代,對於實體店來說屬實不易。

"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興隆集團發展如此之快呢?

首先,營銷方式得當。從建立之初,興隆集團就開拓了商業發展的最新模式——活動營銷,對於上世紀九十年代而言,這是一種全新的營銷方式,而當時的人們思想逐漸開放,也樂於接受新奇的事物,自然願意“湊熱鬧”,給興隆集團捧場,就這樣,興隆集團收穫了第一桶金。

其次,家族式管理模式。這樣的模式利害相當,但從有利的一面來看,當初興隆集團能夠快速發展離不開這種管理模式,他讓企業內凝聚力增強,讓員工願意為企業“賣命”。

就拿董事長李維龍而言,員工們對他的方針政策奉為圭臬,自然執行力超強,這也讓興隆集團不斷推出新的營銷活動,不斷向外界展示自我。但這樣的管理運作模式也存在著很大的弊端,這點在下文中也將有所提到。

最後,獨特的企業文化。興隆集團推行“員工第一”的思想,集團為員工的發展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以期不斷的提高員工素質,每年一次的公開招聘從不耽擱,“能者上,庸者下”的理念不斷選拔員工,甚至不惜耗資百萬元為員工訂閱學習材料,組織培訓員工。

"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在這樣的企業文化薰陶之下,興隆集團的員工們自然也是呈高質量、高素質的發展了。除了重視員工培訓之外,興隆集團也有著自己獨特的企業特色,一直以來本著“讓人們生活更美好”的原則,力求成為市民心目中的誠信品牌,引入了不少國際大牌,在最初更是直接為盤錦人民打開了視野。

這種“以文興商、特色營銷”的方式貫穿全年,成為了盤錦商界獨特的風景線。

興隆集團憑藉著自身過硬的實力,在短短几年間保證了自己在遼寧除大連之外的其他13個城市中心都建立了至少一個屬於自己的大型商場,終於實現了最初的“發展連鎖”的夢想,相信看到這兒你也會有疑問,為什麼遼寧14市中,興隆集團單單沒有在大連建立自己的連鎖店呢?

"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其實興隆集團也曾經將自己的“興隆大家庭”建在大連,只不過這個商場還沒有走過兩年,就已經慘敗離場。

一方面,興隆集團對大連興隆大家庭投資過大,造成體量太大,難以滿租的現象,致使入不敷出,難以回本。甚至大連興隆集團在後期被曝出資金緊張,拖欠廠商貨款;

另一方面,大連興隆大家庭選址存在偏差,原本在其入駐之前,該區的零售百貨業版圖確實是缺少一個強勢品牌,興隆集團的入駐可謂是恰到好處,但是在大連興隆集團落地沒多久,萬達集團也建起來了,並且兩個大型商場直線距離僅僅一千多米,二者之間的競爭可想而知。

就這樣,興隆大家庭實現了遼瀋大地除大連之外開遍連鎖店,也達到了最初夢想的“發展連鎖,商業報國”的壯志,只不過這時的興隆集團,卻開始走下坡路了。

"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就如同上文提到的,興隆集團的成功離不開他們的“當家人”李維龍,正是因為員工們對李維龍的信仰,才促使興隆集團飛速發展,但是對於企業而言,當權力掌握在極少數人手中時,就會做出誤判,而這樣的誤判,也葬送了興隆集團的大好前程。

最直接的興隆家族管理模式,雖然這樣的模式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了員工的凝聚力,但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任人唯親、擾亂經營秩序的腐敗行為。退一萬步講,李維龍能夠管住自己,但是卻看不到身邊的所有人。在他看不到的地方,擁有貪婪的螞蟻吞噬長堤。

"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甚至曾經的興隆還出現過商品部經理,因為當月的業績不如上個月,而被公司強行要回上月多發的工資。這樣的經營秩序對於企業而言,是難以挽留住人才的,甚至可以說,興隆集團的政策變動,全權維繫在李維龍家族的一身,在這種情況之下,李維龍又作出了何誤判呢?

01:迷信資金自持,債務拉動經濟

對於連鎖商業集團而言,它們的經濟模式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透過真實消費者積累起來的財富,這種通常是靠採購和銷售環節存在的資金交付差,以沉澱現金流,運用無息資金來運作高風險專案,這樣能夠在享受高風險收益的同時,轉嫁風險。

這樣的經濟模式也被稱為“扣點模式”,博取資本利差,憑藉強大話語權解壓上游供應商利潤,以低價傲視整個行業,然後將這些真金白銀的資本用於投資,以產生更多的財富。雖然這種財富是實實在在存在的,但是卻存在著見效慢的弊端,對於很多連鎖商業集團而言,他們不願意採用這種方式。

"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更多的人願意採用第二種方式,興隆集團也不例外。這種方式是透過債務拉動經濟增長,將債務虛擬電子貨幣化之後投入市場,推出“債務貨幣”,就比如興隆集團大量髮卡:興隆卡、大院卡以及各種卡券等等,雖然見效很快,但是對於連鎖商業集團而言,首先出現的還是通貨膨脹,貨幣緊縮,拉動財富的泡沫。

除了在發展的經濟模式上,李維龍採用了債務拉動,在整個興隆集團的發展中,他也多多少少的選用了商場自持的戰略。

就比如商場地產,一般來說,建在繁華都市的商場地產地價普遍很高,很多人都會去租地。但李維龍不這麼做,他旗下的興隆集團秉持物業自持進行擴張,商場只蓋不租,在一開始因為商業地產價格昂貴,這樣的策略確實很賺錢。

但是隨著興隆集團越做越大,現金流顯然就不夠支撐他的想法了,興隆集團營業的商場面積已經和在建的商場面積幾乎相等,他已經不再是淨賺利潤了,反而開始用零售業賺的錢補貼地產開發的“窟窿”了,這樣的貼補不僅杯水車薪,而且也預示了興隆集團的結局。

"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02:過分自信營銷,錯失上市時機

對於很多企業而言,上市是他們最好的選擇,興隆集團也曾經面臨過上市的關口,但那時候他的當家人李維龍卻選擇了拒絕,在她看來,自己的興隆集團營銷能力強大,客流量大,擁有不少商業實體,是人們眼中的“香餑餑”,銀行沒有理由不借給他錢。

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從2015年之後,銀行突然對興隆集團收緊銀根,這是興隆集團在建的商業實體突然就成了爛尾樓,沒有資金支援之後,再加上債務拉動經濟,興隆集團陷入困境。

其實在這點上,李維龍並沒有認識到上市對於集團而言提供了多大的便利條件,上市一方面能夠轉嫁風險,將幾個合夥人承擔的經營風險轉移到社會公眾。另一方面,上市可以帶動興隆集團建立更加規範的公司治理和企業管理,從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其家族管理模式帶來的弊端。

"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李維龍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攤販發展成影響遼瀋的重量級人物,雖然有自信的資本,但盲目的自信自己的營銷策略卻是不可靠的,營銷只是方式和手段,並不能從根本上給興隆集團變化,若是遇到問題,營銷反而會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也正是因為營銷對於興隆集團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李維龍遲遲不願上市,但這幾年,媒體也傳出,李維龍兒子執掌的電商業務,想要高價出售給騰訊,阿里等巨頭,這也說明興隆集團現金流實在是跟不上了。若之前早早上市,就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了,但如今早已為時已晚。

"興隆大家庭"又是如何一步步的讓自己跌落神壇的呢?

03:信賴宏觀經濟,做出錯誤抉擇

興隆集團的管理層一直以為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自己看到了經濟下行,迅速購買土地是一個無比正確的選擇,但後來發生的事卻很是“打臉”,因為大肆購買土地,導致興隆集團資金鍊出現問題,而經濟下行時間持續過長,消費者的消費能力沒有提上,興隆集團根本拿不出那麼多錢去投資建設自己的土地。

可能很多人覺得興隆集團可以去銀行貸款,但上文提到銀行卻已經不給興隆集團貸款了,再加上債務拉動經濟,興隆卡也已成為“廢卡”,甚至在興隆商場內部會出現興隆卡和現金兩種價位的情況,這也讓興隆集團的資金鍊就此斷裂。

興隆集團從興盛到如今走向衰落才經過了短短二十多年,但其中經歷卻讓人唏噓不已,興隆集團成功自然有成功的原因,失敗也有失敗的道理,但提及興隆集團,更多的人還是希望李維龍能夠力挽狂瀾,將其從危局之中拉出來,再現輝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