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觀眾將失去一切,喝下高票價這碗毒藥,電影行業需要醒一醒了

失去觀眾將失去一切,喝下高票價這碗毒藥,電影行業需要醒一醒了

頭幾天看到一組資料,說全國有3320萬戶達到中產階級標準,按照平均每戶3口人計算,接近1億人屬於中產階級。

啥是中產階級,專家們搞了一大堆花裡胡哨的評判標準,咱也鬧不太懂。

簡而化之,通而俗之,中產階級應該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幸福感最強的那麼一群人。

所謂幸福感,離不開兩個評價維度,

一是有錢,二是有時間

,二者缺一不可。

馬雲說過自己一無所有,連花錢的時間都沒有。

這絕不是開玩笑。

既有能力掙錢,還有時間消遣,才能妥妥地幸福感爆棚。

春節放假,就無情地映照出了許多人尷尬的階層處境。

小長假期間,走進影院看電影的人數與去年相比大幅下降。

從大年初一到初三,總出票數減少了2766萬張。

不是大家沒時間,而是高價電影票把人勸退了。

有位網友說,很想去看《水門橋》,可小縣城的票價就74元,一家三口220多元,想想還是算了。

毫無疑問,過年連電影都看不起,肯定算不上中產階級。

相比季節性的車釐子自由,電影票自由對人的打擊更現實、更直接。

到了大年初四,部分電影院開始主動降價,想拉回一部分觀眾,可惜為時已晚。

人心冷了,韭菜不好割了。

這些年,電影票價格不斷上漲,但今年上漲幅度尤其大,均價56元,漲幅14%,遠超出人們的經濟和心理承受能力。

院線和影院想利用過年這幾天時間堵窟窿,把虧損的錢補回來。

可是大家的日子都很難,全家人看場電影都要大幾百,掂量掂量還是算了吧,不如放棄精神享受,去吃點喝點追求低層次的物質滿足。

人就是這麼現實,不可能輕易被情懷衝暈頭腦。

失去觀眾將失去一切,喝下高票價這碗毒藥,電影行業需要醒一醒了

票貴傷人,亦傷市場。

截至大年初五,總票房突破50億,比去年同期少了10多億。

票價貴倒也罷了,電影好看也行。

從整個春節檔來看,靠明星吸引流量、靠情懷賺上座率的問題愈發凸顯,電影質量很難征服觀眾、說服觀眾。

高票房電影,靠的是高排片率。

電影拍得再好,排片上不去也是白搭。

張藝謀把冬奧開幕式搞得很精彩,然而他執導的《狙擊手》排片和票房佔比都是倒數第一。

目前,《狙擊手》各大平臺評分均排在前面,按說不應該出現這種局面。

酒香就怕巷子深,片好也怕排不上。

排片相當於一種精準投餵,在黃金時間段裡提供有限選項,讓人失去自主選擇權。

好比央視春晚,天津臺德雲社相聲春晚隨便哪個節目都不差,但就是不給你機會。

早在2019年春節,方清平、周煒演的小品《老賴》甩沈騰十八條街。

甚至煙臺春晚小舞臺上,有個相聲叫《說方言》,也比老藝術家們更逗樂。

但是沒辦法,排誰不排誰,由不得觀眾。

不是沒有好演員,不是沒有好作品,而是他們得不到展示的機會。

可見,春節失去的不只電影票自由,還有笑的自由。

春節檔實現排片佔比和日票房佔比逆襲的電影只有《這個殺手不太冷靜》,也是唯一的喜劇片。

大過年的,確實需要讓人輕鬆地笑起來。

笑,需要直抵內心,不能附加任何條件。

用郭德綱的話說,誰說相聲必須有教育意義?聽完開開心心、忘掉煩惱就夠了。

看電影更是如此,大過年讓人硬著頭皮花高價買票去接受教育,恐怕會適得其反。

失去觀眾將失去一切,喝下高票價這碗毒藥,電影行業需要醒一醒了

男足不爭氣,所有人都指著鼻子罵。

N年前馮小剛就說過:

“我不罵中國足球,不是因為不生氣,是因為我沒資格罵,不僅我沒資格,各行各業都沒資格,中國電影就比中國足球好嗎?”

無論輸贏,足球至少還上場跟人家踢兩腳。

整個春節檔,居然沒有一部進口真人版電影。

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沒有競爭就會忘乎所以。

高片酬、高票價,低質量、低口碑。

過度保護很容易變成縱容,甚至帶來壟斷。

今天春節檔,電影市場對觀眾的收割吃相太過難看。

都知道飲鴆止渴的後果,偏偏抑制不住飲鴆止渴的衝動。

喝下高票價這碗毒藥,整個電影行業都需要醒一醒。

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也不可能兩次跳進同一個坑裡。

千萬別把觀眾當傻子。

失去觀眾,將失去一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