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股東違規減持真的是員工操作失誤,還是另有考慮?

作為國內CRO(合同研究組織)領域的龍頭企業,藥明康德在2018年5月上市至今的短短三年時間內,市值達到了4294億元,甚至一度被稱為CRO行業的華為,大有挑戰一眾國際巨頭的氣勢和能力。

藥明康德股東違規減持真的是員工操作失誤,還是另有考慮?

應該說藥明康德已經基本成功了,因為從市值來看,見下圖:

(昆泰醫藥等市值按2021年6月14日美元匯率折算為人民幣)

藥明康德股東違規減持真的是員工操作失誤,還是另有考慮?

短短三年時間,藥明康德就在資本市場上超越了國際同行,這確實是比華為還要牛的地方。這樣的企業本來形勢一片大好,應該說股東要捂著股票等暴漲才對,怎麼就違規拋售了呢?

我們必須解釋一下,什麼是CRO了,不然非行業內的朋友們會看得一頭霧水。

合同研究組織(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 CRO)於20世紀80年代初起源於美國,它是透過合同形式為製藥企業、醫療機構、中小醫藥醫療器械研發企業,甚至各種政府基金等機構在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研發過程中提供專業化服務的一種學術性或商業性的科學機構。

按照工作的性質,CRO大致分為臨床前研究CRO、臨床研究CRO。臨床研究CRO又以接受委託臨床試驗為主。隨著外包服務需求增加,產業鏈延伸到CMO/CDMO(合同生產組織)、CSO(合同銷售組織),這些外包服務幾乎已經貫穿整個藥品生命週期。

藥明康德股東違規減持真的是員工操作失誤,還是另有考慮?

在CRO行業地域分佈上,歐美地區作為傳統的新藥研發集中地,貢獻了絕大部分CRO市場份額(約90%)。其中美國60%、歐洲30%,中國、印度各佔2%,佔比非常低(2018年資料)。全球型CRO巨頭,如昆泰、科文斯、精鼎等,具有全球業務網點以及國際多中心臨床研究能力。

截至2018年底,全球前十大CRO公司合計擁有超50%的市場份額。其中,昆泰醫藥(IQVIA)、Labcorp(美國實驗室控股公司)、瑞士Dyneos、精鼎醫藥(Paraxel)排名前四。

但是,我國卻有工程師紅利,主要體現在“高素質勞動者增加”和“勞動力相對低廉”上。龐大的高等教育隊伍為CRO企業輸送了大量高素質低成本的人才,人均成本約為國際巨頭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就如同華為在通訊市場上一樣,不斷地能爭取到更多的國際業務,於是故事就這樣發生了。

我們看下圖(為簡化計算,昆泰醫藥的營收等按2020年12月31日美元匯率折算為人民幣)

藥明康德股東違規減持真的是員工操作失誤,還是另有考慮?

我們可以看到,昆泰醫藥的營收從2015年是藥明康德的7。7倍,降低到2020年的4。5倍,藥明康德的淨利潤已經連續三年超過了昆泰醫藥。藥明康德年均26%的營收增長,也碾壓了昆泰醫藥。所以說藥明康德的市值高是有一定道理的。

還有一家Labcorp(美國實驗室控股公司),其相關資料對比如下:

藥明康德股東違規減持真的是員工操作失誤,還是另有考慮?

和Labcorp相比,藥明康德在營收增長上也是明顯領先的,只是淨利潤上還沒有達到超越的水平。

我們從2021年一季度,藥明康德還在爆發式地增加來看,其超越國際上的巨頭們只是時間問題了,為何股東會就產生擔憂呢?

那麼大機率可能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工程師紅利,卻並不見得就是絕對的領先優勢,國際巨頭的佈局是全球性的,也就是說他們也可以在中國來佈局並享受該紅利。考慮到現在中美兩國的貿易形勢等,他們甚至可能跨過中國,到成本更低的印度等國去發展,這樣還會得到超額的工程師紅利,只是短期內印度的教育水平確實不能趕上中國,但印度在醫藥方面傳統上卻並不弱。

二是國內並非只有藥明康德一家在從事該項業務,泰格醫藥、凱萊英等多家同行也是卯足了勁地在謀求大發展,可能下一步就會造成激烈的行業競爭。

藥明康德股東違規減持真的是員工操作失誤,還是另有考慮?

三是雖然增長很快,但藥明康德與國際巨頭還是有四五倍的營收差,那麼如果增長慢下來,高出那麼多的市值就沒有太多的道理了,有可能就會跌回到近似的市盈率水平,這個幅度可不小。

當然還有本人不知道的其他原因,我就不便於猜測了。總之,資本憑其敏銳的嗅覺就聞到了一些應該減持的資訊了。

以上分析僅代表個人觀點,並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