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明明寫著是“粉身碎骨”,為什麼詩詞大會認為是錯的

教科書明明寫著是“粉身碎骨”,為什麼詩詞大會認為是錯的

有朋友提問:教科書明明寫著是“ 粉身碎骨”,為什麼詩詞大會認為是錯的?

首先宣告一下,我不看詩詞大會的。沒有原因,如今連電視都很少看了,更不要說綜藝節目,不管什麼型別的。所以我並不知道詩詞大會是如何認為“粉身碎骨”是錯的,看了一些相關文字,得知應該是于謙的《石灰吟》中“粉骨碎身”和我們平時使用,教科書中學習的“粉身碎骨”產生了衝突,才出現了題主的這個問題。

《石灰吟》

我們先來看于謙的這首《石灰吟》: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

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于謙是大明名臣,是抗擊瓦剌大軍的中堅力量。這首詩正是他清白人生、高潔品格的代表。據說寫在他十二歲的時候,真是從小可見志氣高潔。

那麼我們為什麼平時說“粉身碎骨”,明明更順口,而於謙這裡要使用“粉骨碎身”呢?

我們不管詩詞大會的對錯論斷,因為如果認為“粉身碎骨”這個詞是從於謙這裡出來的,那自然是錯的了,但事實並非如此,這個我們後面再議。我們先看兩個詞語的平仄通順。

教科書明明寫著是“粉身碎骨”,為什麼詩詞大會認為是錯的

哪個更順口

“粉身碎骨”平仄上來說是“仄平仄仄”,“粉骨碎身”平仄上來說是“仄仄仄平”。這樣比較,看不出問題。但是我們如果再講究一點,用“四聲標註法”標註一下看看,注意“骨”是入聲字。“粉身碎骨”是“上平去入”,而“粉骨碎身”則是“上入去平”,但是普通話發音已經沒有了入聲字,所以實際上從今天的發音來看“粉”和“骨”都是發第三聲。這就清楚了平時說“粉骨碎身”不順口的原因,就是兩個第三聲相連。

連續兩個第三聲,在一般情況下,我們都要把前面的第三聲變化成第二聲,這樣才會有平仄起伏,音律清朗。

比如說“火把”,念成“活把”,再比如說“你好”,咱們一般讀作“泥好”,這樣才能不彆扭。

拿到“粉骨碎身”來說,就必須讀成“焚骨碎身”才合適。但是終歸是麻煩,而“粉身碎骨”就清朗通順多了,意思也完全一樣,所以老百姓都會選擇後面這種表述方法。而且在說這個詞的時候,一般是表達一種憤慨、激烈的意思。如“我們一定粉身碎骨,奮勇殺敵!”這種表達用仄聲收尾,會更加急促,在口氣上更加合適,而“粉骨碎身”以平聲結尾,則會顯得慢悠悠,猶如近體詩收尾,沒有氣勢。

教科書明明寫著是“粉身碎骨”,為什麼詩詞大會認為是錯的

那麼為什麼于謙不使用“粉身碎骨”呢?

首先是平仄問題

《石灰吟》是一首符合平仄的近體詩。到了明朝,近體詩已經完全成熟,小孩子從小就學起。雖然好詩不在乎平仄格律,但是于謙當時作為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寫出符合平仄又有詩意的作品,必然是自身的追求。而且這首作品確實也達到了這個效果,千古流傳。

這是一首平起入韻,押平水韻“十五刪”的近體格律詩。

首句“千錘萬鑿出深山”,“鑿”、“出”為入聲字,所以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得出整首七絕的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按照格律,第三句前四字的平仄必須為“中仄中平”,毫無疑問,“粉身碎骨”的“仄平仄仄”是不符合平仄結構的,而“粉骨碎身”的平仄是“仄仄仄平”就是符合的,這樣才保證了這一句既不失替,也不失粘(相關格律知識參見本人格律專欄)。同時將“粉骨碎身”放到七字句裡,因為有其他字的平仄變化,這個四字詞語沒有單獨念出來那麼不通順。

教科書明明寫著是“粉身碎骨”,為什麼詩詞大會認為是錯的

另外,是詞語內容問題

從內容來說,“粉骨碎身”是要比“粉身碎骨”合理的。因為骨頭才可以“挫骨揚灰”,才能真正變成粉狀,而身子因為有血肉,是無法真正成為齏粉的,但是撕成碎片是可以的。

“粉身碎骨”或者“粉骨碎身”的來歷遠早於于謙,《石灰吟》也不過使用了成語而已。這個成語,是指身體粉碎而死。出自三國時期曹植的《謝封甄城王表》:

臣愚駑垢穢,才質疵下,過受陛下日月之恩,不能摧身碎首,以答陛下厚德。

我們看到,這原本也不是“粉身碎骨”,而是“摧身碎首”。之後到唐朝,有蔣防的《霍小玉傳》:

平生志願,今日獲從。粉骨碎身,誓不相舍。

這裡就出現了“粉骨碎身”,宋代《五燈會元˙重善禪師》:

“如何是佛法的大意?”師曰:“東方甲乙木。”曰:“憑麼則粉骨碎身也。”

實際上在漢魏曹植到于謙的《石灰吟》,這個詞語還是“粉骨碎身”,是以內容的合理性為主。但是隨著時代變化,文化下沉,下里巴人攻陷陽春白雪,大眾文化上行,這個詞語單獨拿出來,就變成更順口的“粉身碎骨”了。

教科書明明寫著是“粉身碎骨”,為什麼詩詞大會認為是錯的

老百姓並不在乎合不合理,因為這本身就是一個帶有誇張意味的詞語,你說“粉身”不合理,那又有幾個人真的“粉骨碎身”?這終歸只是一種誇張、一種比喻,所以老百姓只選擇順口的說法,並且隨著流傳越來越廣,終於成為教科書的內容。

這也正說明了,唯大眾化才能真正流傳。即使意思不合理,也不影響大眾使用和固化成為教科書中的樣板。

到底錯沒錯

詩詞大會說“粉身碎骨”是錯的,還是得看它是出於一個什麼角度。從《石灰吟》來說,當然是錯的,但是從文化角度來說,詩詞大會這種唯書本論的糾錯態度本身就錯得遠了。

所以到底是對是錯,交給看了這個綜藝節目的大家去評判。

教科書明明寫著是“粉身碎骨”,為什麼詩詞大會認為是錯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