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迴流潮或將提速,對港股意味著什麼?

中概股迴流潮或將提速,對港股意味著什麼?

為滿足大型科技公司的研發資金需求,針對此前不符合上市條件的科技公司,香港正在考慮放寬條件。

2月23日,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以影片方式發表任期內最後一份財政預算案,在提到中概股迴流時談到,將允許沒有不同投票權架構並屬非創新產業的公司在港第二上市,並給予雙重主要上市的發行人更大靈活性。

陳茂波表示,以上措施將有利進一步吸納優質中概股在港上市,豐富市場選擇,增加市場流動性,提升香港全球融資平臺的競爭力。同時,香港證監會和港交所正在檢視主機板上市規則,研究在充分顧及相關風險的情況下修訂上市條件配合有關集資需求。

對於新財政預算案,港交所行政總裁歐冠升也表示,支援特區政府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的地位。港交所將繼續創新,銳意最佳化其全球領先的上市制度、發展市場基礎設施建設並豐富集團的產品和服務,以連線全球資本。他還表示,期待繼續與特區政府和所有持份者緊密合作,提升香港市場的韌力和吸引力。

過去幾年,港交所連續準備,已實施了一系列改革,這其中包括:允許“同股不同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企業上市,允許沒有收入或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併為合格發行人在港股第二上市提供便利、以及在SPAC專案上向對手新加坡奮起直追等。

陳茂波指出,上述措施也推動了港股交投及市場規模增長。2021年港股平均每日成交額達1667億港元,較2020年上升29%;首次公開招股集資額近3300億港元,全球排名第四。

截至2022年1月底,共有70家公司依據新制度上市,融資金額逾5700億港元,佔同期總集資額近一半。其中,有48家為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公司,融資額共逾1100億港元。由此,香港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生物科技融資中心。

目前,香港有關方面還在研究這個議題,現階段各項細節還不清楚,但長期來看,會進一步提高赴港上市的靈活性、便利性、包容性,吸引更多公司將香港市場作為上市地優先選擇,提升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

據相關人士分析稱,醫藥和科技公司還不一樣,此次表述相當於是從醫藥公司向外拓展到了全科技領域,尤其是硬科技領域未來可能會得到格外支援。

港交所最佳化海外發行人上市制度,也為中概股迴歸拓寬了入口,還增添了應對風險的緩衝墊。迴歸具體包括三種途徑,分別為私有化再上市、雙重主要上市以及二次上市。

在美上市的中概股公司面對監管的不確定性,會逐步選擇迴歸。2018年以來已有15家中概股公司透過二次上市方式迴歸港股,另有3家公司選擇在香港直接主要上市。

相比A股,港股在上市條件、週期、資本管制等多方面因素下成為多數公司的首選。在外部環境變化及監管協調不確定的背景下,預計有能力且符合條件的中概股公司會逐步選擇回港上市。

相比美股,儘管港股存在整體市場深度相對不足、成交不夠活躍、整體估值中樞較低等問題,但港股頭部公司更為集中、且距離亞洲投資者更近等特點,使得頭部和優質公司可以獲得很多傾斜,因此龍頭公司在市場環境和公司基本面較好情況下,其估值和交易換手率並不遜於美股。

隨著近幾年中概股回港潮的出現,給內資券商也將帶來豐富的市場空間,同時帶動投行、資管等多項業務發展。

據Choice統計發現,2021年全年,港股IPO共發行97只,其中29家由中資券商作為獨家保薦人,35家由中資、外資行攜手參與保薦。且在IPO數量榜前十的保薦機構中,中資券商已經可以做到與國際投行平起平坐。

當前中資券商最有可能在投行業務取得突破,中概股迴歸和內地企業港股IPO的數量和規模增長勢頭強勁,賦予中資券商可觀業績增量;香港經紀業務競爭激烈,多樣化產品、綜合服務能力以及內地資源拓展也將成為中資券商的核心突破口。

港股市場一直以來都是國內企業重要的融資市場,中概迴歸,H股也是首選。根據目前法規條例,並不是所有中概股都可以在港上市,但條例也許會發生鬆動。香港市場可以有序承接中概迴歸融資,考慮到二級市場目前流動性不佳,在這種市場環境下,新的融資勢必會對存量市場造成一定影響。

不過在中概迴歸完畢之後,香港市場又會變成一個投資中國最佳的視窗和場地,新興科技,領先醫藥以及消費網際網路都可以在這個市場涉獵到,因此也將會有更多的參與者參與其中。

宣告:易昇證券任何文章之觀點,皆為學習交流探討用,非投資建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