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腳投票?多位新銳基金經理規模暴增 有的一年翻300倍 部分頂流卻...

回顧2021年的

基金

行業,頂流基金經理們紛紛“走下神壇”,反而是一批新銳基金經理嶄露頭角,從四季報的規模變化來看,投資者正在“用腳投票”。

一方面,相對極致的結構性行情給眾多新銳基金經理帶來了大展手腳的空間,凌厲鮮明、操作靈活的投資風格在2021年如魚得水,眾多新銳基金經理

業績

出挑,進而吸引了大量投資者湧入,規模迅速攀升,多位投資經驗不足3年的新生代基金經理在2021年躋身百億基金經理之列,甚至有基金經理的管理規模一年翻了近300倍。

與此同時,由於風格切換和核心資產在去年春節後遭遇重挫,部分頂流基金經理們卻在2021年稍顯落寞,有曾經的千億頂流回落到千億體量之下,也有基金經理坦言2021年是投資理念和邏輯都受到重大挑戰的一年。

多位新銳規模暴增

以包攬2021年公募冠亞軍的前海開源基金經理崔宸龍為例,截至2021年末,崔宸龍的總管理規模達到了409。62億元,相比2021年初的6。74億元增長了近403億元,一年翻了接近60倍。

他拿下冠軍之位的代表作前海開源

公用事業

,在2021年下半年的規模增長尤其之快,截至年末的規模為258。16億元,相比三季度末增長了91。87億元;而在2020年末時,該基金的規模僅有4。84億元。

緊隨其後,拿下季軍的寶盈優勢產業也獲得了大量投資者湧入,其基金經理陳金偉的管理總規模也在2021年末突破百億大關,上升至122。60億元,相比2020年末的0。41億元翻了近300倍。

再比如去年嶄露頭角的

華安基金

劉暢暢,截至去年末,其管理規模已經增長至178。52億元,相比年初的1。96億元增長了176。54億元,規模翻了超90倍;其管理的華安文體健康在2021年以近70%的年度收益、不到9%的最大回撤被投資者稱為“畫線派基金經理”。

上述有些誇張的翻倍資料,一方面有基數小的原因,即這些基金經理在一年前仍然是名不見經傳的“新手”,管理規模較小;另一方面也足以看出投資者對績優基金追捧之狂熱。

用腳投票?多位新銳基金經理規模暴增 有的一年翻300倍 部分頂流卻...

部分頂流規模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新生代們聲名鵲起的同時,頂流基金經理們卻在2021年稍顯落寞。

例如,曾經的千億頂流、

景順

長城基金

劉彥春在2021年末的管理規模回落到千億體量之下,截至2021年末總規模為978。5億元,相比三季報的1029億元減少了50。66億元;此外,易方達張坤的規模在四季度小幅度減少至1019億元;反而是由於不少資金抄底醫藥,使得“醫藥女神”葛蘭的管理規模不斷攀升,在2021年末增長至1103。39億,不僅新晉千億頂流,而且超過張坤排名第一。

拉大範圍來看,據

申萬宏源

研報

資料,截至2021年末,管理規模前20的主動權益基金經理的合計管理規模為9767。18億元,佔所有主動權益基金的23。76%,管理規模較三季報的9956。80億元繼續下降。

歸根結底,這一變化大多源於頂流基金經理們在2021年的業績普遍一般,曾經“濃眉大眼”的核心資產在2021年春節後遭遇重挫,消費、醫藥等基金重倉板塊跌跌不休,而動輒500億,甚至上千億的巨大管理規模也讓這些頂流基金經理們的調倉頗受限制。

在四季報中,多位基金經理都對此有一些迴應,例如,張坤罕見地談及宏觀經濟形勢和政策的看法,認為“要做好投資,更重要的是盯著賽場,而不是盯著記分牌”;劉彥春在季報末尾為投資者,也為自己打氣,“投資最困難的階段已經過去。保持耐心,價值總會迴歸”;向來文采飛揚的焦巍此次在季報中坦言,2021年是基金管理人投資理念和邏輯都受到重大挑戰的一年,“本著強烈的求生欲,對市場的變化邏輯和投資問題進行了反思,並做出了堅持和調整並行的舉動。”

投資者“用腳投票”需多一分謹慎

無論是新銳基金經理的規模暴增,還是頂流基金經理的規模回落,規模增減的背後是投資者在“用腳投票”,業績搶眼、資金湧入、規模大漲是這些頂流基金經理曾經的成名之路,也是這些新銳基金經理正在走的路。

但一旦管理規模大幅增加,基金經理往往會面臨著如何拓寬管理半徑的問題,俗話說船小好掉頭,管理規模過大會對投資佈局、調倉換股等都帶來困難,這是這些頂流基金經理們正在面臨的問題,也是這些新銳基金經理們即將或已經開始面臨的問題。

此外,投資者往往在業績跑出來之後才跟風買入,此時大多已經處於行情的後半段,很容易買在高點、追漲殺跌。這一現象在2021年初的消費基金、2022年初的新能源基金上已經有所體現。

歷史不會簡單的重複,但總會壓著相同的韻腳,投資者在追捧明星基金經理時還需多一分謹慎。

(文章來源:

券商

中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