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船舶海工裝備產業逐夢"高精尖"

□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李勳祥

日前,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北船重工”)成功承接法國達飛海運集團10艘集裝箱船訂單,該訂單是北船重工在集裝箱船市場的首次突破,標誌著北船重工在船舶業由傳統船型向高附加值船型轉型升級。

北船重工的升級是青島船舶海工裝備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作為近年來重點打造的優勢特色產業,青島聚焦研發設計、研發中試及成果轉化,在船舶修造、船舶配套、海洋油氣裝備、海洋探測裝備等領域不斷實現突破,並形成了西海岸新區海西灣、古鎮口融合區和青島藍谷等三個各具產業特色的集聚區。

龍頭企業互為配套,著力打造千億級海洋船舶工程裝備產業鏈

海西灣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基地是國家規劃建設的三大造船基地之一。該基地是中國船舶集團國內重要的製造基地、中石油系統全國唯一、中海油系統全國最大的海工裝備基地。目前,基地內集聚了北船重工、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柴油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船柴”)、海洋石油工程(青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油工程”)、青島海西重機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海西重機”)等船舶製造與海洋工程企業以及各類配套企業50餘家,形成了以造船為龍頭、船舶配套和技術研發同步發展的船舶產業叢集。

海西灣造船企業以北船重工為主,其主打產品是散貨船和礦砂船,曾交付全球最大40萬噸新型礦砂船等,目前正承接建造全球首艘10萬噸級智慧漁業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北船重工企業管理部部長郭濤認為,海西灣地理位置優越、產業佈局合理,船舶海工裝備產業的發展充滿潛力。北船重工近日承接法國公司的10艘集裝箱船訂單,意味著企業並不滿足於建造現有主力船型,而是在做到極致化、規模化的基礎上,正向著集裝箱船等船型,邁出一條具有高技術要求和高附加值的造船新路。

這樣的轉型升級,與海西灣以及青島的船舶配套產業鏈不斷完善不無關係。中船柴提供船用柴油機,扎克(青島)船用鍋爐有限公司提供船用鍋爐,青島北船管業有限責任公司提供部分船用管件,青島振海船舶裝置有限公司提供部分船用電氣裝置,青島雙瑞海洋環境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海德威科技集團(青島)有限公司提供壓載水管理系統……目前,青島擁有船舶配套企業約20家,產品涵蓋低速柴油機、曲軸、船用工業鍋爐、甲板機械、艦船電機、電力推進系統等,配套產業鏈條初步形成。

另外,海洋油氣裝備的發展也是一個特色,而海油工程即是其中代表。海油工程主要從事自升式鑽井平臺等海上油氣田生產設施和陸地模組化工廠的陸地建造,曾交付世界最大噸位級FPSO(海上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P70、我國最大作業水深FPSO“海洋石油119”等,同時還開創了我國LNG產業先河,現為全球第三大LNG貿易商。據介紹,海油工程已建成完整的海洋石油工業體系,目前正在建造國內首個圓筒型深水浮體專案企鵝FPSO、國內首個自營深水氣田專案陵水17-2半潛平臺等,不斷實現“挺進深水”戰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船舶海工產業是西海岸新區著力打造的千億級產業鏈之一,海西灣正瞄準大型、高階、深水、智慧等方向邁進。”據青島西海岸新區海洋發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企業的集聚,也促進了抱團發展。

“國字號”科研院所集聚,不斷突破海工裝備研發和成果轉化等短板

如果說西海岸新區海西灣以發展船舶修造、船舶配套、海洋油氣裝備為主,那麼西海岸新區古鎮口融合區和青島藍谷則更加強調海洋科技資源的集聚和成果轉化。其中,古鎮口融合區落戶了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哈爾濱工程大學青島船舶科技園、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教創新園、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海洋物探與裝備國家工程中心等一批海洋創新資源,初步形成了圍繞高技術船舶、海洋資訊、海工裝備、海洋新材料等方向的產業集聚。

“認識海洋、經略海洋,離不開海洋裝備的支援。而對海洋的探索越是深入,對深遠海裝備的要求也就更加高精。”中船人因工程研究院相關人士呂建榮介紹,目前落地古鎮口融合區的“深遠海人因工程科研試驗基地”專案正在建設中,透過聚焦深遠海裝備創新發展、人員保障等重大戰略需求,以促進深遠海裝備更加安全高效、符合人的生理需求,為海上運輸、海上科考、遠洋作業等提供服務。

據瞭解,古鎮口融合區已建有海洋資訊探測、艦船智慧化裝備、振動噪聲控制等24個海洋裝備關鍵共性技術開放式研究中心,在加大科研攻關的同時,區域內一批高精尖科研成果正加速產業化。

與古鎮口融合區類似,青島藍谷同樣集聚了一批國家科研創新平臺及企業。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試點國家實驗室、國家海洋水下裝置試驗與檢測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中船集團710研究所分所、天津大學青島海洋工程研究院、羅博飛等科研院企“扎堆”,形成了一個海洋觀測探測裝備產業研發、孵化集聚區,“浮星4000”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標的聯合研發就是其代表成果之一。

“2016年,依託‘問海計劃’專案,由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牽頭,聯合天津大學青島海洋技術研究院、中船重工710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和山東大學(青島校區)四家單位,共同參與和開創了國內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標研製的先河。”據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相關人士文藝成介紹,目前,“浮星4000”深海自持式剖面浮標已實現產業化生產佈局。

此外,隨著海洋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海上風電產業的蓬勃發展,近年來快速成長的青島造船廠、青島天能重工、青島寶鑑科技工程、磐石重工等公司,在即墨區、膠州市形成了海上風電塔筒、管樁、風機塔架、海底電纜等海上風電配套裝置產業集聚發展的態勢。青島造船廠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青船已建設4條風電塔筒生產線,塔筒、管樁及其他風電配套裝置年生產能力可達6萬噸,將服務於青島海上風電產業的相關發展。

“透過梳理船舶與海工產業鏈薄弱環節,青島正在引進更多優質高階船舶海工產業。”青島市海洋發展局工業處處長張惠珺介紹,新加坡“TUFF海工”專案已經引進,將在青進行FPSO等船舶設計、製造和運營;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也已引進,將充分發揮清華大學工科技術優勢和青島海洋科研基礎學科優勢,推動青島船舶海工產業向高階邁進,透過成果轉化解決我國海洋技術裝備,尤其是深遠海開發技術關鍵核心問題。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