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天津的那些事兒十九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CC聊故事,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老天津的那些事兒十九

家經典《孝經》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由此可見國人對待頭髮的態度是十分嚴肅並珍惜的。再者,頭髮不僅可反映身體內在的諸多細節,剪下的頭髮也大有用途,從中提取的氨基酸、酪氨酸等可製藥,還可製作假髮套、臉譜配飾、工藝美術品等,其價值不言而喻。

老天津的那些事兒十九

有頭髮(地)賣,收頭髮,收辮子。”這是收購髮辮人典型的招攬聲。他們常攜著大麻袋或帆布包,散碎頭髮多了以秤按分量計價,太少了常瞧不上眼。最讓收貨人歡喜的是哪家閨女剪下的條條一二尺長的大粗辮子,烏光柔亮,難得的好貨品。自然,髮辮的基價本身就比散發更值錢。收買者走出了院門,窗門後的姑娘戀戀不捨那自己梳理了不知多少回的髮辮,獨自潸然淚下。串衚衕專買頭髮、辮子的喚聲在十多年前仍不時傳來,但現如今卻鮮聞了。生活進步,人們很少在自家理髮了,都奔了美髮廳、理容院,收與賣有了對口的交易。另外,留長髮辮的女子時下也不多見了,但說不定誰家的櫃子裡還有珍藏,記錄著一段美好的青春歲月。

老天津的那些事兒十九

明末清初以來,隨著天津城市的不斷髮展,南北商貨集聚,生產交易日漸興盛。承襲舊制的銀子與銅錢(制錢)形式在流通使用過程中的不便之處日趨顯見,由此,以兌換零錢為營生的個人或小店逐漸在民間出現並小有餘利。

操此業者多為頭腦機靈的小商人,他們在熱鬧繁華的路邊或乾脆依附於某大商號門前擺攤設點,攤桌常飾以桌圍布,迎面上有“兌換金銀”或“兌換銀元”之類的大字,桌上整齊擺放著一摞摞銅錢,邊輕聲閒聊著,邊張望著過往的行人、商客。他們按一定比例以整換零或以零換整,方便使用者的同時賺取小利。為了照顧生意,兌錢攤不乏同時售賣些香菸、茶葉、小雜貨等。日久天長積蓄些贏利後,其中也有錢攤發展成小有設施的店鋪,稱之為“錢鋪”或“銀號”等。據載,早在清乾隆年間天津錢鋪就在經營兌換的同時開展存、放款業務。1860年天津開埠後,隨著各國外幣湧入,又應運而生了一些專事外幣兌換的大小買賣。

老天津的那些事兒十九

津沽濱海,鹽業生產歷史悠久,從唐時以前的民間散戶鍋煎,到明嘉靖年的國寶“蘆臺玉砂”貢上,可歌可載。塘沽、漢沽等鹽場構成的長蘆鹽區素有“百里鹽灘”之譽,自每年3月始便有大量鹽工勞作。

老天津的那些事兒十九

開春,大鹽戶的工頭兒就到人市去招工,其中的童工最受歡迎。僱工首要的勞動即是去鹽灘拉石碾軸壓鹽池。據當地老者介紹,鹽灘常是4人拉一軸,幹灘3人拉一軸,軋光後由工頭兒驗收合格再軋下一池,一天下來只有幾角錢的微薄收入。另有被稱為“鹽驢子”的工人,耙鹽、運鹽、堆碼,無所不事。驕陽下,他們有的像縴夫一樣,將鹽船順駁溝拉到儲場。貢鹽如山,為此付出無盡汗水的鹽工們卻吃鹹菜、啃窩頭、住工棚,朝不保夕。秋去冬來,鹽工們又面臨被解僱,無奈中盼著又一個春天的到來。據記載,民國年間漢潔鹽場有灘田七萬多畝,灘工近一千六百人,年產鹽達二十萬噸左右。

老天津的那些事兒十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