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樣的茶葉,為什麼在家和在茶樓不一樣味道,您覺得在哪裡好喝?

您有這樣的感受嗎?

好幾個朋友喜歡在茶葉店喝茶。不是去喝茶解渴,也不是去品茶,而是有事的時候,把相關人邀去喝茶,主要說事。而且每次說罷,起身就來句:比在家泡得好喝多了。

一樣的茶葉,為什麼在家和在茶樓不一樣味道,您覺得在哪裡好喝?

在家泡茶,為什麼喝不出茶葉店或者茶樓的感覺和滋味?這個感覺,來自於兩個完全相反的現象:茶葉店泡茶比家裡好喝;茶葉店泡茶比在家裡泡的難喝。

由此聯想到喝酒、吸菸,簡直一個道理,在家裡自己享受,不如狐朋狗友們一起,喝著吸著來得痛快。正所謂“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為什麼家裡和茶樓的茶不一樣味道

確實有人較真,用一樣的茶葉,一樣的水,甚至茶具都一樣。然後水溫、茶藝也一模一樣,確定在家裡和在茶樓,喝著感覺不同,差距還不一般的大。

一樣的茶葉,為什麼在家和在茶樓不一樣味道,您覺得在哪裡好喝?

這就奇了怪了,難道也像茅臺酒那樣講故事,是空氣的原因嗎?可是茅臺酒講的故事多少有點依據,空氣裡的各種釀酒發酵菌體,無論數量還是密度,都比其他不釀酒的地方多。茶葉可沒這說法,空氣裡的有什麼菌會影響茶水味道。

那麼,只有一個可能:喝茶人心理因素。你認為哪裡喝茶舒服,哪裡的茶水就好,沒有道理可講。進了茶樓,你心裡面已經預設這是喝茶的地方,一切都是專業。於是,看著順眼,喝著舒服,無所謂好茶賴茶了。還有個深層原因,就是你懂不懂茶,在那個地方也要裝內行。說他的茶好喝,大機率不會出錯,給人給己都很面子。

茶葉本來就是“精神食糧”

人們吃的東西,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吃了管飽,滿足身體需要,身體得以成長,生命得以延續;另一類是吃了管好,整個人都精神,疲勞感、悲傷哀愁得以緩解,甚至消失,很快滿血復活。

一樣的茶葉,為什麼在家和在茶樓不一樣味道,您覺得在哪裡好喝?

前一類食物,是物質生活的需要,包括穀物、肉類和瓜果蔬菜;後一種類食物是精神生活的需要,包括菸酒茶,還有那個嚴厲禁止的東西。

這樣分享便於理解:酒,再好再貴,黃酒白酒葡萄酒,裡面的營養成分不是酒水行業說得那樣豐富,其實全部微乎其微。就說白酒,論營養,3000元的茅臺酒跟3元的地攤酒,沒有什麼區別。再說煙,也是屬於食物,唯一一款燃燒著吃的食物。就一樣,若從物質食糧發現,香菸對肉體沒一點好處,只有害處。幾千塊的香菸和老農民不要錢的旱菸,也是沒有什麼差別,搞不好旱菸對身體傷害還要小,因為沒有各種香精新增。

一樣的茶葉,為什麼在家和在茶樓不一樣味道,您覺得在哪裡好喝?

茶葉也是了,說得再好,天花亂墜,都是樹葉。工藝再複雜,也是把樹葉採了搞幹,無非就是好看不好看。對於肉體而言,上萬元的茶葉和茶農掃的葉子,一樣的沒什麼區別。

茶葉很容易被“打扮”(炒作)

人的物質食糧和精神食糧,除了上面說到的,一個管肉體滿足,一個管大腦需要。還有一個根本的區別:柴米油鹽,人人都會用身體感官去鑑別,不容易被忽悠。你說得再好,我吃著不好,大家吃著都不好。那麼,經營者就不好蒙人,不容易炒作。

一樣的茶葉,為什麼在家和在茶樓不一樣味道,您覺得在哪裡好喝?

菸酒茶就不一樣了,人們用大腦去評價,完全憑著主觀印象,說你好就好,不好也好;說你不好就不好,好也不好。於是,存在了相當大的炒作空間,像茅臺酒,一個勁地說它好,從上到下說個70年,不好也好了,儘管茅臺酒確實不錯,但是品質比它好的酒多得是。

所以,再好的大米炒不起來,五常大米也就幾十塊一斤。再爛的茶葉都能炒到天價,當地人祛瘴解渴的大葉子茶,也就是普洱茶,本來非常便宜,幾十幾百一斤,就能炒到幾萬幾十萬幾百萬一斤。

回到主題。我就覺得在家泡茶比茶社喝著舒服。沒有公共環境的嘈雜,沒有茶樓渾濁的空氣,還不擔心茶具上帶有什麼。茶葉和菸酒還不一樣,煙和酒是讓精神興奮的,茶是讓人安靜的。所以,喝茶需要靜逸的環境,不要熱鬧。再說了,茶樓喝茶,不會一個人,基本都是說事。邊說事邊動腦筋想事,喝茶就分了心,好茶也喝不出好味。

一樣的茶葉,為什麼在家和在茶樓不一樣味道,您覺得在哪裡好喝?

所以,論喝茶,還是在家好。如果在茶樓,只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幾個知己茶友品茶。單純的品茶才有著喝茶的樂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