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大荔·鄉愁故事」超支戶的帽子終於扔掉了

文/李冬花

「聚大荔·鄉愁故事」超支戶的帽子終於扔掉了

超支戶是改革開放前農村的一個專用名詞,指的是為了生存向生產隊借錢借糧維持生活的家戶。

我們隊上有三戶超支戶,我家就是其中之一。年底隊上分糧分油,超支戶先交超支款後才能分糧油。

有一次,父親從縣城休假回來,看見我放學回家,從口袋裡掏出一個洋糖給我吃。那時,我沒有見過洋糖,我看洋糖紙挺漂亮的,開啟糖紙把糖放進嘴裡一吃,甜甜的,高興地從屋裡跑出去,告訴我的夥伴,我吃洋糖了,把糖紙叫這個一看叫那個一看,糖紙天天裝在口袋裡。現在想起來了,地天真。

父親工作,母親是婦女隊長。平時母親也很忙,為了減輕母親的負擔,我常常到地頭拾乾柴,積攢起來。冬天燒火炕還可以燒火做飯,減少家裡給灶房買煤的開支。

大隊動員去鄰村同堤河灘割青草積肥。當時,我上初中,為了多工分,就利用星期天,拉架子車鏟路邊的草帶土積肥,一天鏟五車子。

「聚大荔·鄉愁故事」超支戶的帽子終於扔掉了

我跟隨母親去割了一大青草。割草的時候,野馬蜂很多,幾次我的臉都讓蜂蟄了,幸虧我身體抗毒,沒事的。有的人被蜂蟄後,眼睛腫得睜不開;有的身體不服毒,身上長大片紅疙瘩。

農家人養的雞、豬滿巷子裡跑,到處都有豬糞。我清早上學前,先拾一竹籠豬糞倒在大門口拉的新土上,隨後,母親再蓋一層土帶草。

我堅持幹了兩年,我家積的肥在隊上數第一,慢慢地就把超支款還清了。

現在回憶起來,大家都不容易。

社會發展很快。有時候給孩子們講,他們不相信。是真實的事情。

「聚大荔·鄉愁故事」超支戶的帽子終於扔掉了

作者簡介:

李冬花,民間收藏家,家憶博物館館長。

「聚大荔·鄉愁故事」超支戶的帽子終於扔掉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