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未了|那年地瓜香

青未了|那年地瓜香

文/董士君

小學時,一到秋忙,鄉村學校要放秋假。少兒時的秋假很值得回憶,尤為難忘的是在田野裡燜地瓜。

一放秋假,要幫大人到田間刨地瓜。刨地瓜是力氣活,先把長長的地瓜秧用鐮刀割掉,掄起钁頭對準地瓜棵使足勁刨下去,一钁頭刨開就是一窩紅薯。刨地瓜是大人的活,孩子跟著撿拾地瓜,拾滿一筐,擓到地頭,反覆著這項單調的勞動。

一塊地的地瓜刨出來後,地裡總會漏拉很少的一些地瓜,一種是根扎得較深的地瓜,一種是離開主棵分扎到壟底的根結出來的地瓜。漏拉了的地瓜生產隊不值得復收,任由孩子們進地攬收。攬收地瓜是我們最樂意做的。一個人一個小筐,一把小鐮钁,或是一把鐵鍁,順著刨過的地瓜壟再翻挖一遍,一個上午差不多能有一筐的收穫。我在一個秋假裡曾經攬收到一百多斤的地瓜。

晌午了,幾個小夥伴聚到一起,從攬收到的地瓜裡挑揀出一些小地瓜,幾個人分工揀拾一些柴草。秋天的田野裡最不缺的就是柴草,苞米秸稈、大豆秸稈、乾透了的地瓜秧。

找一處平坦的地塊,撿拾一些幹坷拉,動手壘一座小窯。窯口選在順風的方向,小窯的底部用饅頭大小的坷拉壘,中間用雞蛋大小的坷拉壘。壘窯要細心,還要有耐心,動作快了,或是粗糙了,小窯會坍塌,越往上壘越要沉穩,越往上用的坷拉越小,輕輕地合攏起來,形狀象一座拱頂的小塔,高約五六十釐米,底徑有三十多釐米。

青未了|那年地瓜香

窯壘好了,開始點火。先用火柴點燃易燃燒的地瓜秧,火旺了,新增大豆秸稈和苞米秸稈,一把一把從窯口徐徐送進去。窯口順著風,風催火旺,一大抱柴草燒盡了,這座小窯已是燒的遍體通紅。

青未了|那年地瓜香

揀一塊平整的坷拉堵住窯口,拿一根小木棍小心地戳塌窯頂,把湊出來的地瓜一個一個從塌落出一個洞口來的窯頂投進去,拿鐵鍁從兩面把小窯輕輕地推倒,砸一砸,培上厚厚的一層土,這叫封窯。土培的越厚越好,不易散熱,這就是燜地瓜。

青未了|那年地瓜香

約摸等三四十分鐘,開始退去培在外層的土,會有熱氣升騰出來,用鐮钁慢慢鉤出裡層的窯土,一股帶有新鮮泥土芳香的香氣撲面而來,還沒有吃上燜地瓜,饞水已是滿滿一大口了。輕輕地退去泥土,拿木棍小心地扒拉出地瓜。

燜好的地瓜看上去很是新鮮,皮色象沒有燜過的生地瓜一樣,一點也不糊皮。急急地拿起一個,帶有泥土芳香的香味讓我顧不得熱,皮都不扒,張嘴就是一口,燙得齜牙咧嘴間一個地瓜已經進了肚。每個人吃得小肚子滾圓,打著飽嗝,躺在軟軟的乾地瓜秧堆上,曬著暖和的深秋的陽光,很是愜意。

青未了|那年地瓜香

離開鄉下已不少年了,名菜佳餚吃過不少,沒有一樣記得起味道的,唯有這特有的燜地瓜的香味,這帶有泥土芳香的香味一直留在了心底,是家鄉泥土的芳香呀,才能在心底如此長久的留存。

青未了|那年地瓜香

董士君,山東沂南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自中學時代開始公開發表文學作品,在各級報刊發表文學作品200餘篇,獲首屆山東省政府主辦的“中國山東故事”徵文三等獎等各類文學徵文獎46項。出版散文集《上硠花開》、研究文集《沂蒙紅色文獻》。編纂《雙堠鎮志》《沂南縣國有林場志》《沂南縣革命老區發展史》等史志書籍。

壹點號 沂蒙散文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