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憶童年的湯圓飄香

揚州仙女廟老街上,老早有與四川擔擔麵異曲同工的“擔擔圓”。賣湯圓的人稱吳大嘴,大男人,扎條圍裙,套雙護袖,挑副擔子,擔子裡有爐子,有鍋,有碗,有湯匙。專門歇腳在南頭四岔路口,那裡是通大會堂、電影院、說書場、大南灘體育場的必經之地。

看戲的,看電影的,聽揚州評話的,看球賽的,散場了,聽到他吆喝“湯圓——滾熱的——”不由不放慢腳步,掏出零錢,買上一碗,少的兩隻,多的四隻,足矣,吃的是熱乎,墊的是微飢,喂的是饞蟲。

最憶童年的湯圓飄香

有剩餘了,吳大嘴才挑著,穿過巷子,進入老街,敞亮了聲音吆喝一聲,傳出去半條街,吱吱呀呀的開門聲中,湯圓就賣光了。

吃湯圓,印象中總是和節日喜慶聯絡在一起的。大年初一,正月十三上燈,正月十五元宵,湯圓是非吃不可的。又數冬至節令“大冬大似年,家家吃湯圓,先生不放假,學生不把錢。”的民風民俗民謠最為有趣。

最憶童年的湯圓飄香

吃湯圓沒有數字的忌諱,比如“7”,若是餃子,湯餅,就不作興。要麼加一,減一,哪怕去掉一半也行,都要有意避開,怕沾“守七”晦氣。唯湯圓可以諧“七子團圓”口彩,儘管吃,美美地吃,多吉利的寓意。

實心小湯圓,圓圓溜溜的,吃在嘴裡有咬嚼,仙女廟人有兒歌一般的方言謎語:“白狗拴白狗,拴到衙(牙)門口,甩起來一槍,哇嗚了一口。”津津有味直達心尖上。

餡心大湯圓,菜的,肉的,芝麻的,豆沙的,葷油丁糖心的,味道各不同。我最喜歡薺菜的,嫩嫩的,野野的,齒頰留香,肚子撐圓了,還不想放下筷子。母親就叮嚀,不能喝水,那樣會肚子脹,多喝點湯圓湯,可以消食。

最憶童年的湯圓飄香

特殊年代的湯圓,以菜糰子為主,在糯米麵粉上滾一滾,叫“滾大圓子”,能夠吃上,也足夠解饞好一陣子的。

有一次到鄉下朋友家做客,朋友母親炒的小湯圓,真是讓我回味到如今。手搓的小湯圓小得煞是可愛,鍋鏟在鍋裡炒來炒去,油煙四起時,“刺啦——”一聲,倒進一瓢水,接著放進白砂糖,煮沸了盛在碗裡,油香,糖甜,湯圓粘,這吃法堪稱一絕。

最憶童年的湯圓飄香

在揚州一帶,客來奉茶,是為禮儀。卻並非斟龍井,碧螺春,打雞蛋撇子,撒點蒜花,筷子擱在碗上,就算茶了,級別夠高的。

不過,準新姑爺,準新媳婦第一次上門,雞蛋撇子切不可作為第一道茶上席面,避諱“蛋”而“淡”了去。最理想的首推湯圓,新人無論如何都是要吃了的,取圓圓滿滿吉兆口彩,皆大歡喜。

當年在泰州求學期間,同學來自五湖四海,一律寄宿。每逢禮拜節假日,三三兩兩,相約著走出校門,跨過老莊池塘流水小橋,踏上南門高橋,向北直奔坡子街。進得最多的是一家坐西朝東的翠綠飯店,夜市特色小吃寫在一塊塊小竹牌子上,明碼標價,任由選擇。

最憶童年的湯圓飄香

桂花元宵,赤豆元宵,芝麻元宵,品種多,味道好。記得一位寶應的女同學,有鈔票,沒有糧票,為了飽口福,不惜打破男女生界限,張口向男同學告借,一位六合的男同學掏了一張二兩糧票給她,她紅著臉說:“該你二兩。”“該”是方言,欠,差的意思,“二兩”寶應話說作“鵝倆”,再後來這兩位成了眷屬,四十年後在泰州原野大酒店同學聚會時,老話重提,令人開懷,竟是一段湯圓姻緣佳話。

歲月流轉,逢年過節,如今許多家庭往往圖省事,直接從超市買回現成的精美袋裝湯圓。方便簡便隨便,算是格式化應景,冷凍速成儀式感。而湯圓作為傳統的美食小吃,魅力依舊在,幾度歡樂中。

圖文來源網路 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