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變老的路上,做個“明白人”

詩云:“春賞百花秋望月,夏有涼風冬觀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在變老的路上,想要擁有這份淡定、灑脫與豁達,就要學會做個“明白人”,懂得取捨有度,進退自如。

在變老的路上,做個“明白人”

01

明晰自己的長處,以此安身立命。

古語有言:人貴有自知之明。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人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才能行穩致遠。

范蠡是春秋時期越國最重要的謀臣之一,他幫助越王勾踐振興越國,成就霸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起初,越國被吳國大敗,為求得一線生機,范蠡主張越王勾踐自降身份,向吳王求和。當越王勾踐帶著妻子以及一批臣子到吳國去當奴僕時,范蠡提出讓自己隨行,而讓另一位重要的謀臣文種留下來。

因為范蠡清醒地認識到,他自己擅長帶兵打仗,出謀劃策;文種更擅長鎮定安撫國家,讓百姓親近歸附。正是在他和文種的精心輔佐下,越王勾踐才贏得了喘息的機會,最終得以興兵伐吳,大獲全勝。

也正是在范蠡的主張下,越王勾踐拒絕了吳王夫差求和的請求,徹底消除了來自吳國的威脅。

范蠡對於自身長處的清醒認識,讓他在亂世中總能處驚不變,步步為營,做什麼就成什麼,成為一代傳奇。

人生旅途上,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犯錯,但如果從來都不反思,也不改正,而是任性地讓自己一直錯下去,那麼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真正聰明的人,總會“吃一塹長一智”,在反思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優點,發現自己的缺點。爾後,在下一次遇到同樣的情況時,立即做出最正確的選擇。從每一件小事中不斷去錘鍊自己,揚長避短,於是,哪怕在風口浪尖上,也能如履平地,安身立命。

在變老的路上,做個“明白人”

02

洞察面臨的險情,以此功成身退。

曾經看過一個動畫短片,諷喻人性的貪婪:

一位端坐在椅子上的女人,正在不停歇地織毛線,圍巾樣的成品越來越多,重量越來越大,她被自己的成品一直拖著往前走,很快來到了懸崖邊,但她絲毫沒有停手,還加快了編織的速度,最後,她被自己織出來的物品拖下了懸崖。

人們總是不知足,這山望著那山高,一路收穫,卻來不及體會收穫的喜悅,人生便開始索然無味,甚至在無窮盡的追求中,失去了遠比財富更寶貴的東西。

范蠡在越王勾踐稱霸之後,意識到越王共患難不難,共福貴太難,於是便收拾行囊,寫信辭別勾踐,乘舟而去,再也沒有回越國。

范蠡來到齊國,改名換姓,經商為生,又很快累積了大量財富,還官至卿相。他覺得如此大富大貴必然招人嫉妒,於是散盡家財,辭去官職,又重新開始。

此後的范蠡,依舊順風順水,但每每到了“頂峰”,他就趕緊“放手”,回到原點。正是這種對於“險情”的洞察能力,讓他得以功成身退,平安順遂地度過餘生,

未能及時離開越王勾踐的大臣文種,非但沒有被銘記功勞,反倒被賜死,不得不說,是他自己的糊塗害了自己的性命。

人越是年紀增大,越是要明白,深藏功與名,才能不招人嫉恨,才不會被捲入紛爭和麻煩中。居安思危,防患於未然,永遠是明哲保身的不二選擇。

在變老的路上,做個“明白人”

03

明白自己的短處,以此揚長避短。

看《西遊記》的時候,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各路妖怪不管如何囂張跋扈,一旦被孫悟空識破了他們的短處,也就無力招架了。

制服他人,靠的是準確拿捏他人的短處,避免制服於人,則要懂得認清自己的短處,時刻牢記揚長避短,才能化險為夷。

在范蠡的一生中,最令人痛心的一件事,莫過於讓大兒子去營救因殺人而被楚國拘捕的二兒子。

在范蠡的策劃下,大兒子帶著黃金,來到楚國,打通了營救弟弟的所有人脈關係,弟弟也被釋放。但大兒子心疼那些黃金,轉而去討要。結果,被楚王識破了整個計劃,下令處死了范蠡的二兒子。

當大兒子帶著二兒子的屍體回來時,范蠡只得嚥下苦果。他早就明白,跟隨自己受過苦的大兒子看重金錢,很可能因捨不得花錢而誤事。如果派從小就生活優渥的小兒子去,結局就會大不一樣了。

如果一個人,對自己的短處視而不見,或者存在僥倖心理,本著走一步看一步的想法,往往會因小失大,會因為“失之毫釐”而“差之千里”。

在變老的路上,要是時刻提醒自己,夾著尾巴做人,不要因為一時得意而忘乎所以,當短處暴露無遺,也就給人他人制服自己的機會。等到後悔,則為時已晚矣。

在變老的路上,做個“明白人”

04

結束語:

《菜根譚》中寫道

“少時思老,榮時思枯。”意思是說用老年人的眼光看少年時的行為,可以去除追逐名利的心思;從衰敗時的情形來看榮華富貴,可以斷絕追求奢華的念頭。

在變老的路上,經歷了世事無常,就應當學會做個明白人,明白這一生的因果,皆由自己創造,謹記揚長避短,居安思危,方能長長久久,平平安安。

作者:如風輕似雲淡。

您的幸福,我的祝福。

圖片源自網路。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