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長在鄉間的草,餐桌上的菜,你吃過嗎

陽春三月,草長鶯飛。萬物復甦,大地萬物到處充滿著生根發芽的氣息,大自然也總會帶給我們意外的饋贈。渭北旱塬經歷了寒冬的蟄伏,又到了挖野菜、吃野菜的季節。

這些長在鄉間的草,餐桌上的菜,你吃過嗎

在我們這裡,可吃的野菜品種不下十餘個。沐浴過初春雨水滋潤的大地,盡顯一派生機。田間地畔,山坡坳谷,到處可覓野菜的蹤影。葉片鮮嫩肥厚的馬齒莧。婆娑婀娜的灰灰菜,一串串色澤光亮的洋槐花,還有白蒿、小蒜、榆錢錢,等等,它們都是大自然賦予人類的綠色食物。

這些長在鄉間的草,餐桌上的菜,你吃過嗎

白蒿

白蒿,又稱茵陳。既是一味中藥材,又是野菜中的上等佳品。渭北地區有一句俗話叫,正月茵陳二月蒿三月杆杆當柴燒。渭北地區的正月時節,春天還沒有來到,但白蒿已不甘寂寞,在陽坡的礆畔上、溝邊上,白蒿已偷偷從去年的蒿杆底下冒出了一點點兒嫩芽,悄悄地躲在枯草叢中,靜等春天的來臨。

這些長在鄉間的草,餐桌上的菜,你吃過嗎

正是因此,正月的茵陳少之又少。每年正月二十三和三十燎疳時,小夥伴們便會三五成群帶了鐮刀,去礆畔、溝邊割燎疳用的蒿子杆,再仔細尋找那些剛冒出一點點嫩葉子的白蒿。採摘下來,捨不得當菜吃,放在窗臺上晾乾後,或賣到藥材公司換兩個錢花,或自己泡水可以治黃膽肝炎等肝部疾病。

待到陽春三月,春天的腳步已越來越近,萬物復甦。白蒿也已長出了七八釐米長的葉子,這時候薺薺菜、小蒜等也有了,於是才敢把採摘到的白蒿和麵一拌,蒸成白蒿麥飯,改善一下生活。

這些長在鄉間的草,餐桌上的菜,你吃過嗎

記得大舅開的農家樂裡曾有一道別致的菜,油炸白蒿芽。洗淨晾乾的白蒿芽放在油鍋裡迅速一炸,撈出裝盤,再灑點芝麻和其他調味品,白蒿的香味便迅速地竄入鼻腔,嚼一口,又脆又香,實乃人間美味也。

過了清明節,白蒿已長得快半尺來高了,地裡的蒿籽也生根發芽了長成了蒿,一朵一朵,外型類它似白蒿。曾有不認識白蒿的小夥伴採了一大籃子回家給母親表功,結果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淪為笑柄。

薺薺菜

薺薺菜,在春天的田間地頭到處可見。薺薺菜餃子、薺薺菜面大概是春天裡最美的味道,母親經常將薺薺菜洗乾淨或包餃子,或焯水後和麵做成菜面,蘸點兒料汁或調上點韭菜,輕輕一口,春天的滋味就出來了。

這些長在鄉間的草,餐桌上的菜,你吃過嗎

薺薺菜雖然味道鮮美,但在農民眼裡,更是一種令人頭疼的一種田間野草。每年開春,麥苗兒還沒有長起來,薺薺菜、牛筋草等卻先長了起來,一株株、一片片地擠在麥苗中間,甚是難拔。週六不上學,我就會隨著母親上地去拔薺薺菜。圪蹴在麥地裡,春日的陽光雖然沒有那麼毒辣,但時間長了也熱得頭上直冒汗。

都說小孩沒腰,然而在地裡圪蹴一會兒,便感覺腰痠背痛、兩腿發麻,再看看母親卻仍蹲在地裡仔細地拔掉一個個薺薺菜等野草。來給你教個“薺薺菜、爬鍋蓋……”在這個民間俗語中,讓我從小就記住了這個大家都愛吃、卻見不得的薺薺菜。

挖小蒜

“三月小蒜,香死老漢”。一場春雨過後,綠盈盈的小蒜便迫不及待地爭相破土而出,一簇簇,一叢叢,散佈在山間的荒坡上、溝畔邊,充滿了春日的生機,格外引人注目。

這些長在鄉間的草,餐桌上的菜,你吃過嗎

挖小蒜要有耐心,需慢慢挖。用手亂刨了幾下,接著就去拽,小蒜出來了,那個白格生生的小球兒就斷了。唉,可惜這一窩小蒜。旁邊還有一叢,扒開兩邊的雜草,小心翼翼用鏟子離著小蒜五六公分左右的地方深深地剷下去,一大叢小蒜夾雜著泥土而出,輕輕撣去小蒜根上的泥土,指甲蓋大小般的小蒜就出來了。那綠油油的苗和白晶晶的蒜頭,如同一個新生嬰兒般鮮活水靈,甚是討人喜歡。

小蒜可以算得上記憶中最鮮美的調味菜,無論用油炒了夾饃還是調麵條,或者烙饃、夾鍋盔,都是一道人間美味。

這些長在鄉間的草,餐桌上的菜,你吃過嗎

記得有一年,去鄉鎮調研。中午在鄉鎮灶上用餐,鄉鎮機關灶上苦於沒什麼拿得出手的吃食,便把幹部們平時吃的現切小蒜末上了一盤,生小蒜夾饃,生小蒜拌餄餎,大家竟然吃得酣暢淋漓。現在回過頭來想,鄉鎮幹部春季天天就吃這個,真的不容易。

掐苜蓿

苜蓿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營養價值很高,我國對苜蓿菜的栽培已有2000餘年歷史。《本草綱目》中曾記載:“利五臟,輕身健人,洗去脾胃間邪熱氣,通小腸諸惡熱毒,煮和醬食,亦可作羹。”由此可見,無論是藥用還是食用,已是歷史悠久。

這些長在鄉間的草,餐桌上的菜,你吃過嗎

苜蓿,因其蛋白含量大,營養價值高,是牲口的精飼草。聯產承包責任制前,生產隊都會專門拿出一片地來種苜蓿,並派出專人看管。春天苜蓿剛生出三五片葉子,人們就會用指甲掐取其最上端的嫩芽,焯水後用生蒜一涼拌,再調點醋,那酸香可口的味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喻。

母親剛嫁給父親那陣子,家貧如洗,缺衣少食。一天,母親路過生產隊的苜蓿地時,見有人在裡邊掐苜蓿,還有人喊她一塊來掐,猶豫一陣便加入進去。剛掐了一把苜蓿,便聽到有人大喝“富農的兒媳婦也敢到生產隊的地裡掐苜蓿!”每每看到苜蓿,便會勾起那段艱難的歲月。

這些長在鄉間的草,餐桌上的菜,你吃過嗎

在那個饑饉的年代,馬齒莧、洋槐花、仁汗、灰條等野菜常常是農村人餐桌上的必備,雖然沒有一點兒油腥子,但有總比沒有強。

閻振俗先生的秦腔《白先生教學》裡有一段關於野菜的片段,“春天裡薺薺菜砸爛就飯,野貨!?夏天裡螞蚱菜長得嫩香,還是野貨;到秋天紅苕蔓端上一碗,餵雞呢麼,那冬天呢?蘿蔔纓磨漿水,比醋還酸。”一年四季離不開的野菜,是農村人對那個年代的永久記憶。

這些長在鄉間的草,餐桌上的菜,你吃過嗎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森林裡,再也不用為今天或明天吃什麼菜而發愁,市場上也隨處可見各種各樣的野菜,但家鄉野菜的味道,卻永遠留在了記憶裡。

(圖片來自網路,侵刪)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