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源於生活的殘缺木雕,缺陷中的藝術確實很美!

每當進入廟宇求神拜佛、或是經過傳統三合院建築時,你可曾發現其中木工藝的精美與奇妙之處呢?傳統木工藝是早期民間生活不可或缺的一環,食、衣、住、行,樁樁件件都展現了常民文化。

靈感源於生活的殘缺木雕,缺陷中的藝術確實很美!

臺灣木工藝的發展,學者多以「臺南期」、「鹿港期」、「日治時代」、「現代」簡而分之。而目前傳統木工藝可分為:支撐建築主體的木造結構,包括斗拱、棟樑、大柱等的「大木作」;建築裝飾、隔間或門窗的「小木作」;傢俱、可移動的物件的「細木作」,還有神像、擺飾等裝飾性作品的「木雕」。

靈感源於生活的殘缺木雕,缺陷中的藝術確實很美!

黃媽慶投入木雕藝術創作已53年,多次在各縣市開個展,也曾受邀至巴黎、紐約等地參展。其作品皆取材自日常生活周遭事物,像是絲瓜、蓮葉、蓮花、蓮藕、螞蟻、苦瓜等田園風景或是海洋、溼地保育等,充滿大自然禪意之美。

靈感源於生活的殘缺木雕,缺陷中的藝術確實很美!

自然紀錄臺灣原生態的木雕師:黃媽慶 ,1952年出生在鹿港北頭漁村,國小畢業後與許多鹿港人一樣討海維生,而後在14歲時轉行木工藝,拜王錦宣為師開始學習刻花、神像、神轎雕刻,奠下傳統木雕根基。

在1992年前,他主要以傳統的雕刻及代工為主,像是觀音中堂、公媽龕等。所謂「三分匠人七分主人」,依靠業主的訂購要求,不需要製作者過多想法。而外銷代工的東西,更是不需要講究細緻、技術,只要多做、有經驗,就能快速大量產出代工商品。

靈感源於生活的殘缺木雕,缺陷中的藝術確實很美!

後來因對木雕藝術創作的熱愛,黃媽慶毅然決定轉藝術路線發展。他於1992年成立工作室,利用晚上或上班之餘磨練木雕創作,並以鄉土風情真實景物為題材創作,詮釋他的木雕理念。

藝如其人,黃媽慶的敦厚朴實也展現在其木雕作品上,保留著原木的樸實無華。他所雕刻的題材,大多是農村常見的瓜果、蟲鳥,再仔細觀賞其作品,會發現與時下流行的花開富貴、朝氣蓬勃又完整的主題很不同。

靈感源於生活的殘缺木雕,缺陷中的藝術確實很美!

黃媽慶作品的主角,都帶有一點點的缺陷,像是有破洞的蓮葉、花謝了的蓮藕或是未滿開的菊花等,但在這殘破的荷葉裡,又可以看到一個小小的瓢蟲或是薪芽,感受到自然的生命力。

靈感源於生活的殘缺木雕,缺陷中的藝術確實很美!

除了生活中常見的動植物,因為早年的討海經驗,黃媽慶近年也經常以海洋保育、溼地生態為主題來關心這塊土地,他笑說:「這些大部分較沒有市場,所以我留的東西蠻多,我們做歡喜做的事情,還有辦法生存、維持二十多年,我覺得蠻幸福的」。

靈感源於生活的殘缺木雕,缺陷中的藝術確實很美!

「人生沒有這麼圓滿,就是有一點缺陷去帶動、美的東西去結合。」是黃媽慶對人生的態度,也是作品中的意涵。他認為,萬事萬物有其因緣,該來的總是會來,順逆皆自然,順境、逆境皆是恩人,也因此,在他看似樸實無華的木雕中,更見有一種寫意、優雅的情調。

靈感源於生活的殘缺木雕,缺陷中的藝術確實很美!

黃媽慶的木雕生涯是一直不斷學習,經常嘗試不同的創作方式。近年來,黃媽慶試著用畫的概念來呈現木雕。傳統的木雕是把結構填滿,但他的構圖運用輕重緩急的概念,用音樂的起伏段落去構圖,使作品更富有生命力。

靈感源於生活的殘缺木雕,缺陷中的藝術確實很美!

黃媽慶認為,藝術創作應於日常生活中,靜觀察覺事物之美。近年他開始個人巡迴展覽,希望能使木雕藝術永續傳承,也期待透過展覽、透過常見的花鳥蟲草,讓大眾感受藝術美學就在日常生活中。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