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生動別緻的造型,巧妙新穎的設計,對玉雕師譚飛來說,每一塊玉石都有自己的靈魂,他像對待孩子一樣尊重、珍惜它們。

十六年來,他將幾乎全部心血都花在了精心雕刻上,用幾近完美的工藝和自己獨到的見解,為無數玉石賦予了生命。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2004年,當外出打工、去職業技術學校上學和做玉雕學徒這三個人生選項擺在譚飛面前時,從小喜歡畫畫的他選擇了學習玉雕,沒想從此便與玉石結緣,相伴度過了五千多個日日夜夜。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譚飛回憶當年初到師父那裡學藝,對玉雕一竅不通,每根線條都讓他麻木無感更不知道如何下手。“大概過了兩個多月才漸漸開竅。”譚飛記得十分清楚:“當時師父拿給我一塊畫著豬的玉,叫我來做,我只能根據自己腦子裡對豬的印象,一點點摸索著雕刻,幾天之後師父對我說做得還挺像。”

那是譚飛第一次打心眼兒裡覺得高興,也從此有了信心,對玉雕越發感興趣。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深入瞭解玉雕之後,譚飛在生活中處處留意可以融入玉雕的微小事物,時時思考遇到工藝難題如何解決突破的方法,睜眼想閉眼想,“有時候跟著了魔一樣。”

所謂“土穰細流”,這段全身心投入學習的時光讓譚飛積累了無數創作素材,獨立思考的習慣也為他日後成立工作室打下了堅實基礎。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2012年成立“譚飛玉雕工作室”之前,譚飛一直以佛教題材為主要創作方向,且寫實風格較多,例如羅漢、觀音、菩薩、藏傳佛教等,工藝複雜,主要考驗雕刻功底。

成立工作室以後,他開始兼顧設計,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一下子發揮出能量和光彩。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譚飛認為一塊基本無暇的玉牌,把工藝做得太滿並不見得能達成完美,反而做做減法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但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差距,就像書法毛筆一樣,越簡單的字越難寫好,玉雕也是越簡單的效果越難實現。

在耐心的摸索中,譚飛創作了一些禪意類作品,將傳統玉雕與現代審美相結合,漸漸收穫了

簡素、文氣、靈巧

的風格效果。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佛尊》系列便是代表之一,譚飛依據魏晉時期的佛像造型,綜合自己的理解,增添了寫意元素進行創作。

神采依舊慈悲祥和,外表依舊雍容華貴,但線條簡潔流暢,突破了傳統造型的固定模式,不落窠臼,加上誇張變形的手法重點刻畫靜謐的法相,圓潤的弧面也完美展現出玉質之美。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簡約而不簡單”,讓人耳目一新同時又不脫離佛像本身安詳恬靜的氣質。

再如《樂猴兒》以很常見的動物為題材,但設計上卻新穎獨特,運用了山水寫意作品的手法,造型呈現上與眾不同且別有一番味道。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譚飛說大多數動物件都是圓潤的,而他開始想做不一樣的嘗試時,刻意拉長了動物身上某個部分的比例,發現效果不錯,於是進一步大膽創新,“適當誇張”地突出某些部位,作品的靈動之感不僅沒有消失反而更顯張力了。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對創作者來說,難的永遠不是技法和經驗,而是創新思維。可當新的想法和靈感湧現,如何實現它們,又成為考驗經驗和技法的難題。

譚飛的投入和“慎獨”早已為他今天的一切做下鋪墊,

“不拘泥於原料的種類,只鍾情於設計的新穎;不拘泥於原料的貴賤,只鍾情於工藝的精湛。”

這是譚飛的自我總結,也是其作品煥發生命力的來源。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在有了自己的家庭尤其是女兒之後,譚飛愈發寶貝手中的玉石,他像對待孩子一樣珍視它們,尊重每一塊原料的獨特,用心發現它們的價值,

“有缺點和瑕疵不一定是壞事,精巧的設計反而能讓玉石發光。”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例如這隻玉鐲,譚飛花了大半年時間思考題材、造型、雕刻方式。因為寬度不一,如何揚長避短自然過渡很重要,得讓題材與造型融為一體才顯精妙。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最後譚飛選擇了報春的梅花和報喜的喜鵲,象徵沉悶冬季後的萬物復甦,他將梅枝刻畫得細緻入微,蜿蜒屈曲,蒼勁有力,梅花綻放喜鵲聞香而來,挺立枝頭,充滿古典氣息和吉祥寓意。

其中梅花的雕刻就自然精妙地利用了墨點部分,為整體造型增光添彩。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再如這顆“南紅荔枝”,用“甘露凝成一顆冰,露濃冰厚更芳馨。”這句南宋詩詞描述再恰當不過了。

譚飛的這件作品構思巧妙,顏色靚麗,體態飽滿,玲瓏精緻,滿滿生機,幾乎能以假亂真,叫人垂涎欲滴。同時生命力旺盛的荔枝也有健康長壽、萬事吉利的寓意。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如果你問“為何玉雕作品總要闡述寓意?”,因為

“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

是我國做玉人千百年來遵循的文化傳統。

在古代,玉被視作集天地山川之靈氣幻化而成的至純至潔之物,所以它能連線天地,將人們的美好願望傳達給上蒼,從而獲得神祗保佑。

雖然譚飛的作品總是不拘一格,別有新意,但也幾乎全部建立在中國傳統題材之上,

“工藝作品要有根。”

他認為各種新鮮的設計和造型是不同時代留下的烙印,烙印落下的地方始終是我們最傳統的藝術文化。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例如這對以“象”為題創作的傳統文房器具——印章和硯臺。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印章雕刻細膩,象身各部分比例恰到好處,體態生動,造型逼真。硯臺採用寫意手法,重點刻畫象鼻,萌動可愛。大象因性情溫和、誠實忠厚又憨態可掬,被視作吉祥和力量的象徵。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還有用碧玉創作的傳統工藝品——鼻菸壺。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碧綠的色澤,空曠的畫面,僅在區域性點綴一葉輕舟,大面積留白給人無限遐想的空間。譚飛巧妙運用黑色雜質,在不影響整體美觀度的同時讓作品增加了把玩性,每一件都獨一無二,無可複製。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再如以玉器製作來自中國茶文化中的茶則。

茶則是烹茶時量取茶末入湯的量具,古代常有貝殼、牡蠣、銅鐵等原料,但以玉器製作的最佳。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從譚飛的作品題材可以看出,他的涉獵相當廣泛,究其原因,是“為了玉雕作品有更好的表現。”

到了現在這個階段,譚飛對玉雕中的虛實、光影、意境有了更加深刻的想法,所以愈發追求完美,追求作品視覺上的感受。

為了實現這個追求,譚飛會去看不同的書,去逛不同的藝術展,去了解不同的工藝種類,去學習不同的作品表達,他覺得自己需要吸收的營養還有太多太多,“只有不斷開闊眼界,你的作品才能推陳出新。”而透過沉澱和磨練孕育出的作品,一定經得起時間考驗。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譚飛說他這輩子只能跟玉雕較勁兒,為了設計創造更好的玉雕作品而努力。

如此熱愛,想必一路走來,與玉相伴的生活也為他帶去了不少心靈上的慰藉。至於何以見得,從譚飛的作品《輕舟已過萬重山》中可見一斑。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取材和田玉且末糖料,材質細膩油潤,造型頗有意境。“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既是譚飛個人心情的表達,也是他人生經驗的總結。

“生活就像這層層疊疊的山巒橫在你面前,需要你一座座翻越,途中有陽光有霧霾有歡笑有淚水,它代表著人生中所受的苦難。其實我們所經歷的任何事情都不會白白付出和流逝,只要你足夠堅強,堅持下去,就一定能遇見生命裡最美好的時光。”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譚飛:玉中何為?見自我,見天地,見眾生

“給生命一份厚重,默默領悟;給心靈一份達觀,靜品淡藏。“想要學一輩子玉、做一輩子玉的譚飛曾自己寫下這樣的句子:

“紅塵本浮沉,迴歸心靈的,才是最真。”

那麼對他來說,可能最真的東西,就是展現自己對藝術的理解,表達自己對美的思考的玉雕了吧。

譚飛主要獲獎作品:

2011年作品《送子觀音》榮獲“子岡杯”銀獎

2013年作品《善緣》榮獲“百花玉緣杯”銅獎

2013年作品《五子登科》榮獲“子岡杯”金獎

2013年作品《吳王杯》榮獲“子岡杯”銀獎

2014年作品《煙雨江南》榮獲“新人新作獎”金獎

2014年作品《福壽延綿》榮獲“子岡杯”銅獎

2015年作品《浮》榮獲“子岡杯”銀獎

2015年作品《伏虎羅漢》榮獲“子岡杯”銅獎

2016年作品《亭亭玉立》榮獲“百花玉緣杯”銅獎

2016年作品《仰·止》榮獲“工美新力量——2016江蘇省工藝美術新人新作大賽”銀獎

2016年作品《青燈幻影》榮獲“子岡杯”銅獎

2017年作品《佛影》榮獲“長三角新人新作”金獎

2017年作品《樂猴兒》榮獲“子岡杯”優秀創意獎

2018年作品《文房之瑞獸篇》六件套榮獲“天工獎”銅獎

2019年作品《文房之瑞獸篇》文房八寶榮獲“子岡杯”銀獎

2019年作品《閒情雅趣·文房十件》榮獲“天工獎”最佳工藝獎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