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的手工業,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水平是如何提高的?

本文系作者人和事都值得我們堅持獨家原創,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秦漢時期,手工業生產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雖然還是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生產,在整個社會生產中比重也不大,但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為文明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和條件。伴隨著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的蓬勃發展,水路交通的便利,商業也呈現出繁榮的局面。文明發展的基礎,手工業秦漢時期,手工業發展水平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其突出表現是門類齊全、種類繁多,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

秦漢時期的手工業,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水平是如何提高的?

古代手工業繪圖

冶金、製鹽是這一時期重要的手工業部門。冶金業。冶金業主要包括冶煉、鑄造和採礦,在當時是規模最大的手工業。其中冶鐵業最突出,冶鐵規模和技術在前代的基礎上又有發展,使用煤作為燃料,配有了鼓風裝置,掌握了高溫冶煉技術,鐵製工具在社會生產中已逐步居於主導地位。其次是冶銅,秦的官府冶銅工場規模宏大,集中了各方面的能工巧匠。秦漢時期鐵器鑄造業繁榮,鐵製工具相當及。

秦漢時期的手工業,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水平是如何提高的?

古代冶金業繪圖

西漢為統一管理、增加政府收入,在全國40個冶鐵工業比較集中的城市設定鐵官49個,河東郡就有4個置有鐵官的縣,即安邑縣(今夏縣禹王城)、皮氏縣(今河津市太陽村)絳縣(今曲沃縣鳳城村)、平陽縣(今臨汾市金殿鎮)。太原郡有1個縣設鐵官,即大陵縣(今交城縣大陵村)。晉南當時是山西冶鐵業集中的地方,晉北也有發展。1954年,在襄汾縣趙康古城發現漢代鐵鼎1件,鐵鏵13件,鐵鏟、鐵、鐵鐮與鐵鋤各1件,趙康古城即漢臨汾縣治,這批鐵器應是漢代臨汾城內官府鐵器鑄造手工業作坊內的產品。

秦漢時期的手工業,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水平是如何提高的?

鐵鏵

從冶鐵技術方面考察,這批鐵器為鍛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裡還發現了鑄鐵的鐵錠1件。而鐵錠是製造化鐵爐的原料,用化鐵爐煉出來的鐵能用來澆鑄各種鐵器,這是漢代山西制鐵業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成就。此外,太原義井、臥虎溝、大同市鵝毛口、聞喜縣西官莊、平陸縣棗園、安邑西兵營等地都出土了漢代鐵器,種類有刀鋸條、棺釘鏵、犁、鋤、戟及鐵甲片等,五臺縣閻家寨還出土了一個漢代的鐵釜山西是我國制銅工業的發源地之一。秦漢時期,西制銅業的發展主要建立在高超的銅礦開採技術與銅的大量開採基礎上。

秦漢時期的手工業,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水平是如何提高的?

鐵錠

977年襄汾縣出土了一組4件秦代銅器,有鼎、鍪、蒜頭壺等,文水縣上賢村也出土過秦代銅器。從現有考古資料看,漢代山西制銅業除了傳統的晉南地區與晉中盆地外,北部地區也有迅速發展1962年,在右玉縣大川村發現了一批西漢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的帶銘文的精美銅器,其中有銅溫酒樽2件,上刻隸書銘文“中陵胡傅銅溫酒樽重廿四斤河平三年造”;銅酒樽1件,上刻銘文“劇陽陰城胡傅銅溫樽重百廿斤河平三年造”。

秦漢時期的手工業,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水平是如何提高的?

銅溫酒樽

前兩件有技法高妙、生動逼真的鑄造花紋,後一件通體鎏金並加彩群獸,二者都是表現時代藝術和地域風格的成功作品。銘文中的“陵”是西漢雁門郡中陵縣,治所在今平魯區西北;“劇陽”是雁門郡劇陽縣,治所在今應縣東;“陰城”治所在今朔州夏關城村。加上渾源縣畢村出土的四神染爐漆繪銅盤、嵌貝銅龜,右玉常門鋪出土的鴨形銅燻爐等精美銅製品,都能說明這些地區是山西北部雁門郡的制銅工業基地。太原盆地也是山西制銅業的又一基地。1961年,在太原東太堡發現了銅鼎、銅鏡等文物;

秦漢時期的手工業,生產規模和生產技術水平是如何提高的?

鴨形銅燻爐

同年8月,又在此地發現了銅錘、鼎、鑑盆、劍、博山爐及大量半兩錢等文物。晉南是傳統的銅器製造工業基地。1975年洪洞縣李堡村出土銅鼎,上有銘文“安邑宮銅鼎一容三鬥,重十七斤八兩,四年三月甲子,銅官守丞調令史德佐奉常工樂造第三十一”。秦漢河東郡與安邑縣同治夏縣西北禹王城,銘文明確說明這裡設有銅官。不少銅器上的銘文均有出產地,“永元八年河東銅官所造”“河東安邑造”“河東平陽造”“河東製造”等,可見晉南官府制銅業有一套完整的生產管理機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