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中晚期 紫檀三屏風燈籠錦圍子羅漢床

清中晚期 紫檀三屏風燈籠錦圍子羅漢床

清中晚期 紫檀三屏風燈籠錦圍子羅漢床

清中晚期 紫檀三屏風燈籠錦圍子羅漢床

雙套環卡子花

清中晚期 紫檀三屏風燈籠錦圍子羅漢床

清中晚期 紫檀三屏風燈籠錦圍子羅漢床

尺寸:長216釐米,寬130釐米,高85釐米

參閱書籍:《明式傢俱研究》丙13,第159頁,《明清傢俱珍賞》125號,第186至187頁

明清時期的羅漢床結構,大多由圍子和床身分體組合的。而該床圍子與床身不能分體,關鍵是其腿足與圍子立柱一木連做。這張羅漢床在傳世實物中雖不多見,但在元代至順刻本《事林廣記》中有其蹤跡,故屬於中國古典傢俱中的傳統樣式。

該羅漢床結構上的另一特點是床屜與管腳棖之間設立柱,立柱與腿足之間形成的空間配置豎框,立柱與立柱之間的空間,裝楣子式窄橫框。這種結構形式與明清時期流行的竹製傢俱匠作手段十分相似。古代用竹子製作傢俱必然存在兩個弱點:一是竹的受力強度不如木材堅實,易彎曲,故竹製傢俱必須用立柱支撐或鑲框以增加強度;二是竹子不能出榫,故凡交接處多用裹腿做。對於本例羅漢床來說,床屜四邊與管腳棖雖未採用裹腿做的方法,但柱間鑲入方框的做工當是非常典型的。這張羅漢床床體大邊和抹頭用材粗壯,且是硬木紫檀料,故有很強的承重力。由此,床屜下部仿竹製傢俱的結構形式顯然是出於一種裝飾的目的,以此來彌補腿間空曠、單調的視覺效果。

該羅漢床的裝飾風格和所所施紋樣的時代性是十分明顯的,它表現在兩個地方:

(1)該床圍子的結構形式是從清代房屋建築的窗欞形式移植而來。清代的窗欞樣式豐富多彩,但自清代中期以後流行一種民間稱之為“燈籠錦”的結構,即內心為長方框,旁用短柱與外框連線,由於窗戶相連,猶如盞盞燈籠而得名。這種燈籠錦式的窗飾主要是為配置玻璃設計的,所以它在清代中期以後才流行,該時期的門、窗以及傢俱上都能見到這種圖樣。

(2)該床圍子所置絛環板上開鑿魚門洞,內使用了雙套環卡子花連絞絲紋繩索的圖樣。傢俱上的雙套環卡子花明代不見使用,目前見到最早形象資料是故宮博物院藏《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上的方桌,其時間約在康熙後期。近幾年有專家在安徽、江西等地的明清建築和傢俱的實地考察,發現雙套環卡子花流行於清代中期以後,是各地門、窗和掛落上常見的裝飾。絞絲紋繩索在傢俱上的出現時間相對要晚些。它最先應用於清式傢俱上,並專門與玉璧相連,名為“絛(系)壁紋”。繩索除做絞絲狀外,也有光素的。而這種紋飾的出現時間均不超過清代中期,本例羅漢床使用的絞絲紋繩索的行為放在明式傢俱中還是孤例,而且已改系壁為系環,這是受到清式傢俱的影響而出現的一種異變現象,所以其製作年代應晚於系壁紋的應用,甚至可能到清代晚期。

同例比較:

第一例:當代 海南黃花梨羅漢床(仿加州中國古典博物館羅漢床),尺寸212×129。5×80cm,2015年上海聯合春季藝術品拍賣會,成交價2576萬人民幣。

第二例:17世紀 黃花梨絛環板圍子羅漢床,前中國加州中國古典傢俱博物館舊藏,收錄於《明式傢俱萃珍》58號,第108至109頁,尺寸209。6*124。5*79釐米,2006年3月29日,在佳士得拍賣出40。8萬美元。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