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才子唐伯虎,詩歌畫幅藝術特點的鑑賞

《中國俗文學史》中對俗文學所下的定義是:“通俗的文學”“民間的文學”“大眾的文學”,“所謂俗文學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為學士大夫所重視,而流行於民間,成為大眾所嗜好,所喜悅的東西”。雖然俗文學在誕生的初期總是不為正統文人所重視、認可,但縱觀中國古代文學史,文學的俗化和雅化總是交替往復地發生著,許多正統文學原本就是“俗文學”經過改造、升格而來。詩歌作為“雅文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奉行的經典《詩經》中收錄的大部分便是各地民歌。小說、戲曲也是如此,它們萌芽於民間,由“世代累積型”的集體創作逐漸發展為文人的個人創作,都可以看作是俗文學經歷的“雅化”過程。然而明代中葉,以唐寅為代表的吳中派詩人,其詩歌卻顯示出了“俗化”的傾向。這種變化的產生應當被關注。唐寅出生並活躍於弘治、正德年間,恰處於臺閣體衰落、復古派興起的時代,然而他則以俚俗戲謔,甚至狂浪的詩風在詩壇獨樹一幟。鄭振鐸將唐寅及其代表的吳中派詩人稱為“沙漠中的綠洲”,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一代才子唐伯虎,詩歌畫幅藝術特點的鑑賞

唐寅詩歌,從詩歌的章法排布,所選取的意象,所表達的情感方面,都顯露出了一種與傳統詩歌審美取向不同的俗化傾向。這一點已經被許多學者認識到,羅宗強先生就將唐寅歸納為一個“徘徊於入仕與世俗之間”的文人,認為他“詩文的語言,亦明顯地帶著世俗化的痕跡”,也有不少關於唐寅的文學研究,提及了唐寅詩歌“尚俗”的特質。然而其“俗”究竟有哪些具體的表現,這樣的俗化特質的產生原因又為何,學界還沒有系統而深入的分析。本篇即著力於此,意圖挖掘唐寅所處的時代環境、其個人經歷和生活理念與其詩歌俗化的關聯。

一、世俗化的生活與意象

文人詩歌風貌的形成必然會與文人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唐寅作為吳中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詩歌中也大量出現了蘇州地區民風民俗的描寫,而此地民風中體現的對繁華的追求,是其他區域所不能比擬的。唐寅有《姑蘇雜詠》四首,就記錄了明代蘇州的盛況 :“銀燭金釵樓上下,燕檣蜀柁水西東。萬方珍貨街充集,四牡皇華日會同。”“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門五日一嘗新。市河到處堪搖櫓,街巷通宵不絕人。”“貧逢節令皆沽酒,富買時鮮不論錢。”這些詩歌中特別突出地描寫了姑蘇的富饒,商業的興盛,這是當時江南的世俗生活,也是唐寅熱衷於用詩歌記錄的真實場景。這種世俗的描寫不是山水田園畫,而是鮮活的民風人情畫。而唐寅曾說“四百萬糧充歲辦,供輸何處似吳民?”“繁華自古說金閶,略說繁華話便長。”可見這些世俗描寫背後所表達出的情感,也是沉迷、自豪於這種奢靡繁華的生活。

唐寅詩中的意象,都是世俗生活中所常見的“洞庭秋色”“畫樓綺閣”。歌妓們“喚客不問錢有無”,但令人聯想起的卻是歌樓林立,歌女當街招客,極盡奢靡的商業場景,之後的“嬌痴索贈相逢行”,也更像是一種商業行為。這種對世俗生活的關注與描寫,正是唐寅置身市井,讚美市井生活的表現,是對個體享樂的充分肯定。

一代才子唐伯虎,詩歌畫幅藝術特點的鑑賞

二、商業化的滲透和金錢觀

吳中商業的繁盛,催生了一些新興產業的發展,書畫買賣便是其中之一。如商賈雲集的閶門內外,“除了各種商業的行會公所外,閶門內專諸巷有專門的藝術品市場如詹景鳳記其鄉人葉氏購得《葛仙翁移居圖》一卷,專程‘持入吳裝潢’。可證蘇州裝裱,精於別處。蘇州並以多出裝潢之名手而聞名全國。裝裱之精良,也可看做是蘇州書畫業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明證”。這樣的市場,無疑也為當時當地計程車人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生活出路,這種出路也被士人們廣泛接受了:“吳中有許多有名的書畫家,他們的作品為當時許多達官鉅商所喜愛。他們有的透過關係,直接從書畫家那裡購買,有的透過商業流通渠道購買。吳中附近的徽商,就是重要的買主。”唐寅也是書畫產業中的一分子。科舉失敗後,出賣字畫成為了唐寅生活的經濟來源,他又出身於商人家庭,對這種行為的接受度就會更高,而大量的記載也表明了他確與商人來往密切,更將自己的書畫作品看成商品出售。

唐寅本身的詩歌創作,就已經是充滿著金錢、物慾的世俗生活的一部分,而唐寅詩歌中,也常常出現有關“錢”的意象。唐寅好酒,寫下過許多詩歌詠酒,但“酒”也往往伴隨著“酒錢”意象的出現。如《桃花庵歌》中“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詠漁家樂》中“世泰時豐芻米賤,買酒頗有青銅錢”,有錢時將錢買酒,錢不夠時則“典衣不惜重酩酊《進酒歌》,竟把衣服當了買酒。乃至無錢時“賒酒”來喝,如“花月世間成二美,傍花賞月酒須賒”《花月詩》其四,“酒闌花謝黃金盡,花不留人酒不賒”《花酒》。直至連賒也不能賒時,詩人便只能無奈了 :“漫勞海內傳名字,誰論腰間無酒錢?”《言懷之二》雖然盛名遠揚,誰料腰間缺少酒錢呢,這種淡淡的自嘲中也透露出了對金錢缺乏的哀怨。“酒錢”意象如此頻繁的出現,有錢時的得意與歡愉,無錢時的自嘲與鬱悶,都為傳統文人豪客飲酒賦詩的情境蒙上了一層商業化的色彩。

三、口語化和民歌化的詩歌創作

一代才子唐伯虎,詩歌畫幅藝術特點的鑑賞

明人顧元慶雲 :“解元唐子畏,晚年作詩,專用俚語,而意愈新。”唐寅詩歌不講求章法,不追求字斟句酌,恰恰符合俗文學“粗鄙,未經雕琢”的特質,而這“未經雕琢”突出地表現在唐寅詩歌中口語的運用上。如他所作《七十詞》: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為奇。前十年幼小,後十年衰老 ;中間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裡過了。算來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盡多少奔波煩惱。這首古詩語言淺白,與口語幾乎無異,彷彿只是友人間隨口談心時的話語,毫無雕琢之感。又如《醉時歌》中“它來謀你你謀我,冤冤報報不曾差不是冤家頭不聚,鐵枷自有愛人擔。幾番死兮幾番活,大夢無憑閑聒聒拼卻這條窮性命,刀山劍嶺須經歷”不僅文辭口語化,其中更有不少俗語,可能就是當時民間所流行,被唐寅直接化用至詩中,顯現出一種活潑潑的風貌和氣息。

唐寅詩歌語言俗化的另一表現,則是其詩歌向民歌的靠攏。吳地自古有民歌傳唱,而明代以來一些新的“時尚小令”,更是“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佈成帙,舉世傳頌,沁人心腑,其譜不知從論唐寅詩歌的俗化傾向何來,真可駭嘆”。唐寅創作的詩歌中,有18首直接以“歌”為題的七言古詩,其中頗多如“我媿雖無李白才,料應月不嫌我醜”《把酒對月歌》,“死見閻公面不慚,才是堂堂好男子”《默坐自省歌》,這樣俚俗的詩句,絕非主張“真詩在民間”的李夢陽等人所作擬古樂府民歌,而是更加貼近民間生活、更為世俗化的作品。而民歌般的語言如“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將奈何?”《百忍歌》,“淺淺水,長長流,來無盡,去無休。”《世情歌》,這種疊詞疊字的運用,與之後的民歌語言也十分相近。另一些詩作中所表現出的男女戀愛場景及情態,更是與民歌的主題十分類似。

四、結語

對理學的反擊、對佛道思想的接納也應是唐寅詩歌俗化的內在理蘊。唐寅所生活的時期,臺閣體仍舊瀰漫於文壇間,臺閣體詩人們以應制頌聖、粉飾太平為能事,詩歌內容平庸空洞,又繼承了江西派的理學傳統,講求詩文“明道”、“宗經”。出於對理學的不屑與牴觸,唐寅行事不拘禮法,詩歌題材也往往注重個人慾念的表達,他在《默坐自省歌》中,更是直接對理學家要求的剋制人慾觀點進行了抨擊,他說 :“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之為恥。及至心中與口中,多少欺人滅天理。”袁宏道評價此詩曰 :“說盡假道學!”這種對“人慾”的肯定,與晚明時期的王學左派思潮一脈相通。而佛道思想更是讓他主張及時行樂,而其詩歌不講求章法,自由表達情感,甚至大量使用口語化言辭的特點,也對袁宏道所代表的性靈派所謂“大都獨抒性靈,不拘格套,非從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筆”的主張有所影響。需要注意的是,唐寅詩歌中也有諸如渴望建功立業、關注民生疾苦等傳統詩歌題材的書寫,但這並不能抹殺唐寅詩歌俗化的突出特質。其實唐寅既會在詩中對科舉念念不忘,說“二十年餘別帝鄉,夜來忽夢下科場”,又時時感慨“功名回首信浮雲”《題自畫桑維翰鐵研卷》,這本身就體現出了他在世俗與正統之間遊走。當然唐寅畢竟接受過傳統儒家文化教育,而詩歌作為延續數百年的正統文學,不可能朝夕之間就發生完全的俗化。唐寅詩歌的俗化是一種傾向,也是一個過程,所反映的是此間此際向世俗化發展的市民生活。但唐寅詩歌俗化程度之深,在當時的文人群體中堪稱典型,這也是詩歌隨著作者的際遇和心理變化所展現的特殊風貌。可以說,這種風貌特徵屬於唐寅,也屬於他所處的那個時代。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