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書法被評“神品”與草書之首合稱“鍾張”

鍾繇(yáo)(151年—230年),字元常。潁川長社(今河南許昌長葛東)人。三國時期曹魏著名書法家、政治家。鍾繇早年相貌不凡,聰慧過人。唐張懷瓘在《書斷》中則評其書法為“神品”。

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書法被評“神品”與草書之首合稱“鍾張”

鍾繇是蔡邕書法的第二代傳人。其實,鍾繇的書法藝術之所以取得巨大藝術成就,並不限於一家之學。宋代陳思《書苑菁華·秦漢魏四朝用筆法》就記述了鍾繇的書法成功經過,說他少年時就跟隨一個叫劉勝的人學習過三年書法,後來又學習曹喜、劉德升等人的書法。因此,鍾繇與任何有成就的學者一樣,都是集前人之大成,刻苦用功,努力學習的結果。鍾繇在學習書法藝術時極為用功,有時甚至達到入迷的程度。

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書法被評“神品”與草書之首合稱“鍾張”

鍾繇在中國書法史上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和東漢的張芝被人合稱為“鍾張”,又與東晉書聖王羲之被人並稱為“鐘王”。對於漢字書法的創立、發展、流變都有重要作用。

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書法被評“神品”與草書之首合稱“鍾張”

張芝,(?~約192)生年不詳,約卒於漢獻帝初平三年(約公元192年),字伯英。漢族,瓜州縣(今屬甘肅酒泉市)人。東漢書法家。涼州三明之一大司農張奐之子。出身官宦家庭。

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書法被評“神品”與草書之首合稱“鍾張”

張芝擅長草書中的章草,將古代當時字字區別、筆畫分離的草法,改為上下牽連富於變化的新寫法,富有獨創性,在當時影響很大,有“草聖”之稱。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張芝創造了草書問世以來的第一座高峰,精熟神妙,兼善章今”。

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書法被評“神品”與草書之首合稱“鍾張”

張芝所創的“一筆書”,“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如行雲流水,拔茅連茹,上下牽連,或借上字之下而為下字之上,奇形離合,數意兼包”。這是張懷瓘在《書斷》中對一筆書的精闢概括,同時高度評價張芝的草書“勁骨豐肌,德冠諸賢之首”,從而成為“草書之首”。張芝的草書給中國書法藝術帶來了無與倫比的生機,一時名噪天下,學者如雲。王羲之對張芝推崇備至,師法多年,始終認為自己的草書不及張芝。

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書法被評“神品”與草書之首合稱“鍾張”

張芝出身顯宦名門,但“幼而高操,勤學好古”,不以功名為念,多次謝絕朝廷的徵召,潛心習書。

相貌不凡,聰慧過人,書法被評“神品”與草書之首合稱“鍾張”

張芝正是這樣淡泊榮利,苦苦求索,方才攀上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第一座高峰。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