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德國學如何做“科技成果轉化”?

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瓶頸在於應用技術研究存在斷檔問題,即:

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中間轉化環節力量薄弱

究其原因,我國缺乏專門承擔應用技術研發的獨立機構。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都建在高校或研究所內部,技術成果產權不清、技術擴散和轉移能力較弱;此外,針對行業的共性關鍵技術,跨行業的平臺性技術、新興領域技術等研究,單一企業難以承擔。

建立高效的“產學研”體系

這方面的突破口在於建立更為有效的“產學研”體系。

目前,我國在“學”(高校)與“產”(企業)的直接互動合作方面取得不少進展,但是嚴重缺乏連線“學”與“產”的“研”(常稱為“產業技術研究院”),這成為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最大瓶頸與障礙。

“學”的研發的重點是科技基礎研究,以創造全新知識、發表學術論文為本。

“產”的研發重點是市場應用開發,以知識市場化、產品化為目標;

“研”(科技成果轉化)則是連線“學”與“產”的橋樑或中轉站,將理論科技知識轉化為基礎工藝和基礎產品原型為本。

換言之,“研”就是把“學”的理論研究與“產”的應用研究連線在一起的中間轉換機制。這才是真正“產學研”體系中三者的適當定位。

因此,我國亟需儘快補足“產學研”體系中缺位的“研”,而在這一方面德國可以為我們提供有益的重大啟發。

跟德國學如何做“科技成果轉化”?

德國弗勞恩霍夫協會

弗勞恩霍夫應用研究促進協會(德語:Fraunhofer-Gesellschaft),即德國弗朗霍夫學會,是德國也是歐洲最大的

應用科學研究機構

,成立於1949年3月26日,以德國科學家、發明家和企業家約瑟夫·弗勞恩霍夫(Joseph von Fraunhofer, 1787-1826)的名字命名。

約瑟夫·弗勞恩霍夫是近代德國產學研的代表,他將研究成果轉化成產品並開辦了光學儀器工廠,生產發展又對繼續研究提出新的要求,推動科學研究和實際應用緊密結合從而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現代應用研究的締造者。以這位科學家的名字命名實際上是對協會定位的象徵。

目前,弗勞恩霍夫協會在德國各地設有1個總部和72個研究所,同時在歐洲、美洲、亞洲及中東地區設有研究所和代表處,協會擁有24500多名優秀的科研人員和工程師,年預算約為21億歐元。因其在應用開發領域表現不俗,弗勞恩霍夫協會在全世界聞名遐邇,為德國國家創新體系提供了強大的創新驅動力。

跟德國學如何做“科技成果轉化”?

清晰的研究定位

作為一家公助、公益、非盈利的科研機構,弗勞恩霍夫協會定位於

以共性技術為主的應用型研究

,主要為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協助企業解決自身創新發展中各種技術問題。

協會總部圍繞學科領域設立8大技術聯盟,聯盟之下共設有72家研究所,各研究所自主開展工作。

跟德國學如何做“科技成果轉化”?

多元的研發經費來源

弗勞恩霍夫協會研發經費由“競爭性資金”和“非競爭性資金”兩類構成。

“競爭性資金”主要來自公共部門的招標課題(約佔30-40%)以及與企業簽訂的研發合同收入(約佔30-40%)等,一共約佔總經費投入的70-75%。

“非競爭性資金”主要包括德國聯邦及各州政府以機構資金的形式贊助,主要用於支援前瞻性研究,約佔總經費投入的30%。

跟德國學如何做“科技成果轉化”?

值得注意的是,經費當中來源於政府的無償撥款只有在滿足政府認可貢獻度的情況下,根據上一年的

營收情況按照一定的比例劃分。

具體到每個研究所,弗勞恩霍夫總部將根據各研究所承擔工業部門的合同經費比例作為匹配政府撥款的依據,吸引更多外部資金的研究所會獲得更多基礎資金。

這一資金分配機制意味著弗勞恩霍夫協會要與其他主體廣泛深入的互動,使

弗勞恩霍夫

協會創造一個企業、大學和政府合作的成功機制。

靈活的聘用制度

弗勞恩霍夫協會在研究人員的管理和使用上有著較為靈活的機制,並與高校、企業形成了雙向人才流動機制。

協會旗下的研究機構多設在大學內部,與高校合作密切。大學教師自然成為協會科研人員的重要來源,

研究機構領導中50%以上為教授

同時,科研機構允許吸收學生參與專案研發,

工作人員中約40%為大學高年級學生

,研究生在參與協會專案研發的同時,還要開展學術研究。據統計,

90%左右的理工科研究生都是在企業界實習時完成學位論文的

。學生成為企業與大學開展協同創新的聯絡紐帶。

此外,弗勞恩霍夫協會採用市場化的“合同制”聘用人才。一般來說,只有在研究所連續工作超過10年以上的專業人員才可能得到終身工作職位,這類研究人員按照國家公務員標準發工資。

大多數研究人員都是合同制

,按合同協定水平發工資。協會一般與新進人員簽訂與承擔專案週期一致的3—5年的定期合同,合同到期或專案完成後,

員工一般離職去企業工作或申請進入其他專案組

。到企業部門工作後的研究人員往往都會與協會保持聯絡,並將當前任職企業的合作專案帶回

到各研究所。

總之,弗勞恩霍夫協會為中國提供了“產學研”體系中“研”的典範。德國工業在國際市場上一直以來保持著較高的創新能力,這得益於德國推崇的機構創新原則,其中“弗勞恩霍夫模式”是

一種特殊的、面向具體的應用和成果的企業創新模式,它的科研使命在於為市場提供具有相當產品成熟度的科研創新服務,使得科技成果能夠迅速地轉化為市場成熟產品,在德國有著“科技搬運工”之稱。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