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人類是一個很複雜的動物,按照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當人需要依靠賣茶這個事情為生的時候,茶就是最直接的展示面。

當茶是一種滿足自我需求的愛好時,它就需要鍍上一層“看山不是山”的安全需求保護色,而這個“看山不是山”的“作”,就是茶。

茶之路,就是“看山不是山”的延伸,甚至可以說是茶領域的開創先鋒,從一本書,到一個策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想象不到的可能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茶之路

馬嶺

靜安區富民路156弄17號1樓

從中國最大本的雜誌

變成弄堂裡的一間mini茶室

“茶之路”的創始人之一馬嶺原來是《生活》雜誌的編輯,這間茶室的落成也是2013年雜誌社探訪茶山茶人的專題板塊《茶之路》。

馬嶺說,“做這個專題內容的時候也不知道具體目標是什麼,就是喜歡,就堅持做了下來,那兩年我們走了很多的茶產區,跟茶有關的所有地方都走了遍,包括景德鎮也住了兩個月。後來總覺得這個事是可以繼續積累再深入的,可以持續開拓的一個領域,於是才有了‘茶之路’這間茶室”。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為此,他還專門做了一個特別行為藝術的茶室裝置影片,一片圍欄、幾塊石頭,一壺野茶,在夜色漸暗的黃昏觀看各個路過人群的反應。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2015年9月馬嶺的裝置影片作品

或許馬嶺想表達的就是無論身處在多喧囂繁華的城市,也要能辨清真實的清醒,而承載這個真實的本身,原本就與空間的大小無關,但它卻必須承載大量茶凝聚而成的底色。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從“茶之路”到“器之展”

越貴的茶器一定是迴歸到茶的本身

從某種程度上說,越進步的人文環境是越“作”的,這點從產品的細分程度上就能感覺到需求和不斷被滿足之間的升級。茶器不再僅僅滿足於泡茶的功能,還滿足了當下狀態的選擇。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於此,“茶之路”幾乎每個月都開展不同主題的茶器展,從李宗儒到最近正在展的陳九駱,馬嶺透過策展輸出倡導還原詩酒茶就在當下的生活方式。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見到馬嶺聊起這個話題的時候,他並沒有表達太多,而是直接透過泡茶過程中的器具使用體驗實踐了起來。

一款是馬嶺分享的1960年的文山包種,他說因為我們會聊天,聊天過程喝老茶耐喝,沖泡的時間比較久,而且它比較平穩,不會太分散我們聊天時的注意力。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喝這泡茶時,無論是茶室的茶具陳列還是當下馬嶺使用的器具,基本都是曉芳窯,而且因為茶器具配件都比較小,很多的款式在專門店裡根本就沒看到過。

馬嶺羞澀的笑了笑,略帶得意的說,“在國內,曉芳窯的茶器類我這應該是比較齊全的了。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曉芳窯雖然是因為釉色出名的,但它的釉色從來都不是一個標準色,而且變化無窮。這跟好的巖茶賣得貴的道理一樣,我們不會想去控制這種變化,而是在這難以捉摸的變化中自得其樂。

他還補充說,曉芳窯有著它強烈的時代特徵,但迴歸到茶器本能,能支撐得了價值感的事情還是得迴歸到它的實用功能上的,比如茶器的本質還是茶。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曉芳窯公道

至於曉芳窯具體好在哪,馬鈴說茶器不能光用看,要在實際使用中感受到它對茶的表現和使用的趣味。

第二泡茶是牛欄坑奇種,馬嶺翻出了三組杯子,一組是景德鎮做的影青杯,其餘兩組就是曉芳窯不同杯型的對比。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景德鎮燒製的影青小杯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曉芳窯品茗杯之一

那一晚,我們自得其樂的就好像組了一個豪門盛宴的局,雖然聽起來人民幣數值都很高,但在喝茶使用的過程中卻是極其沉穩的。

從一本書到一個展,茶的可塑性究竟還有多少種可能

畢竟東西貴了,也在無形中自然訓練了泡茶時的專注。

馬嶺說,不同的器物,展現出來的層次和內質有非常大的不同,這和茶一樣,它們帶給用者的體驗是完全不同的。用眼睛看只是最初的感受。做展覽希望能展現器物的更豐富的層次,人、器物和茶的關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