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和同情,可以劃等號嗎

善良的本質是“同情”

這裡不是指可憐,請把兩個字分開念。所謂“同情”其實是“

一種理解並代入他人感受的本能

”,即同理心。不同於道德,“善良的能力”是沒辦法透過自律與修養提升的,類似於天賦技能點。

善良作用的領域也往往與道德法律不同。它不是一種約束力,而是往往在社會中扮演潤滑劑的角色。

善良的人能夠做到“同情”他人,所以會對辛苦對快遞員說謝謝,會去關懷瑟瑟發抖的乞丐,因為能夠感受到他人的不易,總對這個世界懷著寬容和理解。有些心更軟的人還能做到“同情”動物,植物,非生物,所以有了各式各樣的素食者,動物保護協會等。

善良和同情,可以劃等號嗎

人們對熟悉和與自己相似的事物更易同情。

所以再心硬的人對家人也往往是關心的;一個可憐的人能得到的同情比動物多多,更不要說植物。所以這個世界有了各種各樣的民族主義者,種族主義者,男權主義者。。。。。

狗肉節上,動物保護主義者對殺狗的人聲嘶力竭地喊話“你們怎麼可以這麼殘忍?你們不知道狗狗也會疼嗎?”對不起,他們真的不知道。甚至會覺得好笑,竟然有人在意狗的感受。不過至少他們知道利用這種“同情”,於是用更殘忍的方式殺狗。

想救狗?可以,拿錢。

養過狗的人大多會拒絕吃狗肉,

人們對熟悉和與自己相似的事物更易同情,

而這些善良的人拿火腿腸餵狗時,也往往不會考慮豬的感受。

當拒絕吃狗肉的人足夠多時,形成民意,就不是基於個人本能的善良與否,而是進入了道德領域。(比如狗肉節引起了巨大爭議/在英國吃狗肉被視為絕對不能接受的事情……)

所以“為什麼要做一個善良的人?”其實是個偽命題。善良不是一種選擇,而是取決於“同情”的本能。

善良和同情,可以劃等號嗎

其中

先天因素佔很大一部分,其次是幼時的家庭教育,成年後其程度會因一個人的經歷、環境變化,但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多情況下,善良就是善良,哪怕裝出一副鐵石心腸的樣子,也會在不經意間流露,會因善意沒能表達而心生愧疚。

而不具有天賦技能點的人,哪怕再努力提高自身修養,也沒辦法變得善良一分,因為他沒有“同情”的能力。是的,他可以成為一個負責任的人,自制的人,誠信有道德的人,包括世俗意義上的好人,但善良這個事,真的沒辦法。

其根本差別,正如我們上學時聽到的小故事大道理,那些誠信的人最終總是有額外禮物,成為人生贏家。這些鼓勵我們做個好人的故事,

實質還是以“得到更多”為價值標準

。一個人選擇做好人,很大可能是因為做個好人能獲得更大收益。而一個善良的人作出選擇,是出於同情的本能,而不是利弊的考量。

“為什麼要做我父母的孩子?”不好意思,這是個事實,而不是選擇。

善良和同情,可以劃等號嗎

我毫不懷疑,善良是上帝給人類最珍貴的禮物。沒有“同情”的能力就沒有廣義的愛,人類社會也難以繁衍生息。事實上,“同情”可能是世上最純潔偉大的感情。相比於世俗意義上的好人,善良才是真正難能可貴的美德。

那麼做一個善良的人有什麼好處呢?

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

成為好人就是對一個好人最大的回報”

親愛的,你都是拯救全人類的小天使了你還想要啥?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