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羿2021秋拍|“龍焱”-絕美銅器,古樸深沉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黃銅冶煉技術的文明,銅器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姜寨遺址出土的黃銅片和黃銅環就是冶煉而成,距今6700年。商周時期的青銅器聞名中外。明代的宣德爐傳承古今,這些無不體現了銅器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在商周時期,青銅器是貴族世家的標誌,貴族為了弘揚祖德、刻紀功烈,鑄造銅器並記錄在銘文中。禮器使用的多寡,更是體現貴族等級制度上下尊卑的象徵。到了清代,銅器已失去了這些意義,它成為了生活中的一種器皿,或是人們手中賞玩的藝術品。

“爐”之名,最早記載見於《周禮·天官》:“爐之名始見於周禮冢宰之屬,宮人寢室中共爐炭。”香爐造物肇始於春秋,早期的薰爐,只是一種高雅的生活器具和祭祀用具,而以出香為目的的薰爐最早出現在漢代。漢代博山爐風靡一時,唐代則流行鏤空掛鏈銀質香球,既可收於衣袖之中,亦可懸掛於室內或床帳之中。到了明代以後,一些文人雅士不僅追求香爐薰香之用,更喜其輕煙嫋嫋而上時所營造出來的意境美,因而在書齋之內常焚一炷香,營造出來一種“紅袖添香夜讀書”的雅境。

Lot 614明末清初 銅衝耳爐

北京大羿2021秋拍|“龍焱”-絕美銅器,古樸深沉

款識:器寧而靜,質堅而文,鳥叚雲上,吐納煙雲,靜觀主人

尺寸:20。5cm。 high

重量:8620g

說明:衝耳爐形制源出宋代瓷爐,宣德皇帝以其置於政務殿閣,蓋因取其『敬天法相』之意也。因其線條優雅流暢,故而被後世廣泛應用於宮廷,文房,祭祀等諸多重大場所。

整器銅質縝密,造型渾圓,寬闊厚重,氣質莊重沉穩,磅礴大氣。唇口外侈,短頸微微內凹,斜下出扁鼓腹,緩收出器底,三乳足承託器身,健碩有力。口沿兩端向上起雙衝耳,線條過渡平緩自然,張弛有度,勢內收,處理極為精妙。內膛平整,燒結老道。銅質細膩勻淨,包漿淳厚溫潤,色澤為藏經紙色,深沉高古,因色近佛家經典,故乃銅爐中首色,為藏家所重。爐底開框規整見方,內鑄二十字篆書款,『器寧而靜,質堅而文,鳥波人上,吐納煙雲,靜觀主人』,佈局規制,結體方正,筆劃鋒芒畢露,頗有意趣。

此爐胎體厚重,銅質精粹,觀之沉穩古雅,寶氣內蘊。叩之聲妙,其聲亮麗清正,回顫有韻,清越綿長,可見其材質之精,熔鑄之精。拍品造型、鑄工等特徵,處處彰顯著由明入清的時代所屬,既有晚明私款爐遺風,又有入清後的規制秀雅,款識罕見,十分難得,是為書房陳設之雅器。

說起清代銅器,就要從乾隆朝說起。乾隆朝是製作仿古銅器的鼎盛期,清乾隆時期宮中先後設立了銅作和爐作,大量製造各種銅器,以為內廷陳設、佛堂供奉、太廟郊壇等使用。尤以乾隆朝宮廷仿古器最盛,這當然與乾隆帝博雅好古的性格與情懷有關。當時製作的仿古銅器造型與原器相似,如鼎、觚、爵、壺、鍾等。紋飾則有繼承也有創新。清代宮廷鑄造仿古銅器的風格與明代近似,即外形有商周銅器部分特徵,但往往對區域性加以多方面的改造,器物上常見的紋飾有龍紋、捲雲紋、浪花紋、花卉紋、變形獸面紋、變形夔紋、回紋,這些紋飾有的在商周青銅器上尚未出現,有的圖形則發生了一定的變化。

清代銅器的鑄造方法仍然沿襲古代的失蠟法。但此時,這一鑄造技藝已是爐火純青,能夠製作出各種複雜的造型,而且形體規範,端莊精緻。在器物的皮色方面更是變化多端,造辦處檔案記載的就有石青斑、石綠斑、硃砂斑、豬肝色、銅綠色、茶葉末色、翡翠綠、蟹殼青及鱔魚黃等。這些生動的色澤柔和溫潤,寶色內涵,珠光外顯。從中可以領略清代宮廷銅器的精美考究,以及古意盎然的韻味。

Lot 615清乾隆 銅嵌銀絲仿古銅器犧尊

北京大羿2021秋拍|“龍焱”-絕美銅器,古樸深沉

尺寸:31。5cm。 high

記錄:北京保利,2008年5月31日,文馨閣集珍,編號2331

參閱:《古色—十六至十八世紀藝術的仿古風》,臺北故宮博物院,2003年,頁187,圖III-56

說明:犧是古代宗廟祭祀用的純色牲,牲就是牛,因而也可稱為純色牛;尊,同『樽』,是古代盛酒的禮器。所以犧尊就是『刻為犧牛之形,用以為尊』的酒器。《周禮》將犧尊、象尊、著尊、壺尊、太尊、山尊定為六尊,其中犧尊也稱獻尊,是禮祀天地之物,常與象尊同用。

北京大羿2021秋拍|“龍焱”-絕美銅器,古樸深沉

北京大羿2021秋拍|“龍焱”-絕美銅器,古樸深沉

清乾隆掐絲琺琅犧尊(臺北故宮博物館藏)

此尊精銅為材,體型碩大,入手沉重。犧首正視前方,雙耳直立,雙目炯炯有神,身軀豐滿堅實,四肢粗壯,強健有力。犧身馱負『觥』形尊與中空的樨腹相連。犧臉部、頸部及身體均鑲嵌金銀絲花紋為飾,金銀絲線鑲嵌完美,填劃曲線自然生動,技巧高超精湛,磋磨光滑平潤。全器皮色細膩如蒸慄,包漿溫潤,造型源自經典,生動逼真,穩重中又添活潑之氣,為清乾隆時期仿製青銅器之上乘佳作,不可多得。配有清代紅木座及日本舊包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