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技:“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的漢服之美,背後的故事

魏晉詩人曹植的《美女篇》將古代中國女人的美描寫的惟妙惟肖,對於漢族傳統服飾之美,也描寫的淋漓盡致:“美女妖且閒,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葉落何翩翩。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

歷史科技:“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的漢服之美,背後的故事

漢服,全稱是“漢民族傳統服飾”,又稱漢裝、華服,漢服定型於周朝,傳承於秦朝。漢代服飾直接繼承自秦朝,如漢蔡邕《獨斷》卷下:“天子常服,漢服受之秦”,這才有了“漢服”一詞。

漢服造型常見寬衣大袖,線條流暢飄逸。漢服分為十個部分:領、襟、裾、袂、祛、袖、衿、衽、帶、系。

其基本特點是交領、右衽,用繩帶繫結,也兼用帶鉤等,又以盤領、直領等為其有益補充。漢服衣制特徵

在這幾千年的時間裡,漢民族憑藉自己的智慧,創造了絢麗多彩的漢服文化,發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獨特特色的服裝體系——漢服體系。

漢服之美,是一種規範的美。

歷史科技:“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的漢服之美,背後的故事

支撐漢服之美的是中國古老醇厚的歷史文化,和傳統文化形成的審美觀。在這其中不可或缺的還有紡織科技的發展和創新。

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中國傳統紡織技術的發展歷程。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生產紡織品的國家之一。早在原始社會,人們已經採集野生的葛、麻、蠶絲等,並且利用獵獲的鳥獸毛羽簡單地製作成衣服,以取代蔽體的草葉和獸皮。原始社會後期,隨著農、牧業的發展,逐步學會了種麻索縷、養羊取毛和育蠶抽絲等人工生產紡織原料的方法,並且利用了較多的工具。

有的工具已是由若干零件組成,有的則是一個零件有幾種用途,使勞動生產率有了較大的提高。那時的紡織品已出現花紋,並施以色彩。但是,所有的工具都由人手直接賦予動作,因此稱作原始手工紡織。

夏代以後直到春秋戰國,紡織生產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質量上都有很大的發展。原料培育質量進一步提高;紡織組合工具經過長期改進演變成原始的繅車、紡車、織機等手工紡織機器。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有一部分紡織品生產者逐漸專業化,因此,手藝日益精湛,繅、紡、織、染工藝逐步配套。

歷史科技:“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的漢服之美,背後的故事

紡織品則大量成為交易物品,有時甚至成為交換的媒介,起貨幣的作用。產品規格也逐步有了從粗陋到細緻的標準。商、周兩代,絲織技術突出發展。到春秋戰國,絲織物已經十分精美。多樣化的織紋加上豐富的色彩,使絲織物成為遠近聞名的高貴衣料。

秦漢到清末,蠶絲一直作為中國的特產聞名於世。大宗紡織原料幾經更迭:從漢到唐,葛逐步為麻所取代;宋至明,麻又為棉所取代。這個時期裡,手工紡織機器逐步發展提高,出現了多種形式:如繅車、紡車由手搖單錠式發展到多種復錠(每臺3~5錠)腳踏式;織機形成了素機和花機兩大類。花機又發展出多綜多躡(踏板)和束綜(經線個別牽吊)兩種型式。宋代以後紡車出現適應集體化作坊生產的多錠式。

在部分地區,還出現利用自然動力的“水轉大紡車”。紡、織、染、整工藝日趨成熟。織品花色繁多,現在所知的主要織物組織(平紋、斜紋和緞紋)到宋代已經全部出現。絲織物不但一直保持高檔品的地位,而且還不斷出現以供觀賞為主的工藝美術織品。元、明兩代,棉紡織技術發展迅速,人民日常衣著由麻布逐步改用棉布。

歷史科技:“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的漢服之美,背後的故事

這些是原材料和技術的發展歷程,那麼漢服的造型又是怎麼進化的呢?

秦統一中國以後,建立了各項制度,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漢代之初,大體沿襲了秦制。西漢男女服裝,仍沿襲深衣形式。蟬衣內有中衣、深衣。西漢時典型的女子深衣,有直裾和曲裾兩種,裁剪已經不同於戰國深衣。西漢男子深衣外衣領口詹寬至肩部,右衽直裾,前襟下垂及地,為方便活動,後襟自膝蓋以下作梯形挖缺,使兩側襟成燕尾狀。漢代女子勞動時喜歡上著斷襦,下著長裙,敝屣上面裝飾腰帶長垂;漢代男子勞動時上著斷襦,下著犢鼻褲,並在衣外圍罩布裙,這種裝束士農工商皆可穿著。

至東漢明帝,參照三代和秦的服飾制度,確立了以冠帽為區分等級主要標誌的漢代冠服制度。服飾在整體上呈現凝重、典雅的風格。秦漢時期的男子,主要穿著的是一種寬衣大袖的袍服,主要分為曲裾袍和直裾袍兩類,除了祭祀和朝會以外,其他場合均可穿著。漢代時期的另一個特點是實行配綬制度。漢代女子一般都將頭髮向後梳掠,綰成一個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勝舉。此外貴族女子頭上還插步搖、花釵作裝飾。奴婢則多用巾裹頭。漢代女子的禮服是深衣,與戰國時不同。還有穿襦裙和褲的。漢代對鞋也有嚴格的等級規定。

歷史科技:“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的漢服之美,背後的故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受到社會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的影響,由魏晉的仍循秦漢舊制發展到南北朝時期各民族的相互影響、相互吸收、漸趨融合。這一時期的服飾主要以自然灑脫、清秀空疏為特點。用巾帛包頭,是這個時期的主要首服。較為流行的是一種在小冠上加籠巾的“籠冠”。這個時期的漢族男子的服裝主要是袖口寬大、不收衣祛約束的衫。漢族女子的髮飾也頗具特點,主要是假髻的風行。魏晉時期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在傳統基礎上有所改進,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為上儉下豐,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襉裙,裙長曳地,下襬寬鬆,從而達到俊俏、瀟灑的效果。

歷史科技:“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的漢服之美,背後的故事

唐代服飾承上啟下,法服和常服同時並行。法服是傳統的禮服,包括冠、冕、衣、裳等;常服又稱公服,是一般性正式場合所著服飾,包括圓領袍衫、幞頭、革帶、長筒靴等。品色衣至唐代已形成制度。平民多著白衣。唐代女子的髻式繁複。還有在髻鬢上插金釵、犀牛梳篦的,貴族女子面部化妝成鵝黃、花鈿、妝靨等。唐代女服主要為裙、衫、帔。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時期,婦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著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並以絲帶系扎,給人一種俏麗修長的感覺。中唐時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較寬闊一些,其它無太大變化。

歷史科技:“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的漢服之美,背後的故事

宋代服飾大體上沿襲了隋唐舊制。但由於宋朝常年處於內憂外患交併之中,加上程朱理學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的服飾崇尚簡樸、嚴謹、含蓄。唐代的軟腳幞頭這時已經演變為了內襯木骨、外罩漆紗的幞頭帽子。皇帝和達官顯宦戴展腳幞頭,公差、僕役等戴無腳幞頭,儒生戴頭巾。宋代男子服裝仍以圓領袍為主,官員除祭祀朝會以外都穿袍衫,並以不同的顏色區分等級。宋代女子的髮式以晚唐盛行的高髻為貴,簪插花朵已成風習。宋代的女裙較唐代窄,而且有細褶;衫多為對襟,覆在裙外。

歷史科技:“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的漢服之美,背後的故事

元朝時期長衣統稱為袍,其樣式南北方差異不大,但材料貴賤精粗,卻差距懸殊。漢族男性發式變化不多,但北方的漢族女性發式較前簡化。明朝建立之初曾力圖消除元朝蒙古族服制對漢服的影響,“悉命復衣冠如唐制”,但未能完全貫徹執行。至洪武二十六年才開始確定了許多服制。明朝時期棉布得到普及,普通百姓衣著材料有所改善。明代官員的主要首服沿用宋元幞頭而稍有不同。普通百姓服裝或長、或短、或衫、或裙,基本承襲了傳統服飾樣式,並且品種十分豐富。明朝時期,一般人所戴的帽,除了過去流傳下來的,朱元璋又親自制定了兩種,頒行全國,士庶通用,即六合一統帽和四方平定巾。

直到清朝剃髮易服,漢服才慢慢地淡出了生活中。到了民國時期,中西合璧旗袍順勢而生,風靡一時。

歷史科技:“羅衣何飄飄,輕裾隨風還”的漢服之美,背後的故事

漢服的歷史悠久,形制規整,淋漓盡致地體現了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崇尚漢服,漢服不僅是中華民族中主體民族漢族的寶貴財富,更是中華民族各民族的寶貴財富。

越來越多的人崇尚漢服文化,這對於重塑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有著建設性作用。

你認為漢服還能重新回到我們生活中嗎?大家一起留言討論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