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生的艱難、不易和無常,一代高僧大德告訴您如何泰然處之

面對人生的艱難、不易和無常,一代高僧大德告訴您如何泰然處之

人生在世很艱難,艱難的是張口吃飯,睜眼必思柴米油鹽醬醋茶;

人生在世很不易,不易的是功名利祿,聲色犬馬的誘惑總在身邊;

人生在世很無常,無常的是生離死別,人無千日好和花無百日紅。

我們應該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不易和無常呢?

中國著名漫畫家、美術和音樂教育家、散文家豐子愷先生說:人生有物質、精神和靈魂三種境界。生活在物質境界的人,只要把物質生活弄好,錦衣玉食,榮華富貴,孝子賢孫就滿足了;而生活在精神境界的人,就是專心學術文藝的人。他們把全力貢獻於學問的研究,把全心寄託於文藝的創作和欣賞;而生活在靈魂境界的人,就是宗教徒了。他們做人很認真,滿足了物質欲還不夠,滿足了精神欲還不夠,必須探求人生的究竟。他們認為財產、子孫都是身外之物,學術文藝都是暫時的美景,連自己的身體都是虛幻的存在。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才能滿足他們的人生欲。

透過豐子愷先生的這段話,我們可以體會到:人追求的境界不同,看到的世界就不同,體驗到的人生精彩也不同。此處,我們不去做狹隘的境界對比,因為人所受到的教育、家庭背景、生存環境、文化基因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在認知世界和人生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性和侷限性。

面對人生的艱難、不易和無常,一代高僧大德告訴您如何泰然處之

下面我們再透過豐子愷先生的老師弘一大師的二三事,來體會一下生活在靈魂境界的一代宗師是如何面對人生的艱難、不易和無常的。

體悟一:收斂就是精進。

弘一大師是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前驅,卓越的藝術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國傳統文化與佛教文化相結合的優秀代表,是中國近現代佛教史上最傑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國際上聲譽甚高的知名人士。他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於一身,在多個領域,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同時,還在教育、哲學、法學、漢字學、社會學、廣告學、出版學、環境與動植物保護、人體斷食實驗等諸多方面均有創造性發展。

大師出家前,26歲時拋下妻子和兩個孩子,東渡日本去求學,臨行前曾寫過一首名為《金縷曲披髮佯狂走》的詞:

披髮佯狂走。莽中原,暮鴉啼徹,幾枝衰柳。破碎河山誰收拾,零落西風依舊。便惹得離人消瘦。行矣臨流重太息,說相思刻骨雙紅豆。愁黯黯,濃於酒。漾情不斷淞波溜。恨年年,絮飄萍泊,遮難回首。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聽匣底蒼龍狂吼。長夜悽風眠不得,度群生那惜心肝剖。是祖國,忍孤負。

我們可以透過這首詞細細品味一下大師當時的心境。之所以出國留學,是因為看到祖國山河破碎,無人收拾。極度渴望出國尋求真理。行期臨近,對祖國的相思和離愁如吳淞口的波濤,盪漾不已。但自己還是下定決心一定要去的!回顧自己二十年的人生,如柳絮浮萍,年年漂泊,不堪回首。弘一大師的父親是天津有名的大銀行家,其母為父親的五姨太。他出生時,父親已經72歲,不久就去世了。家庭隨之生變,母親只好帶著他南遷上海。他在上海南洋中學讀書時,才華橫溢,風度翩翩。當時上海文壇有著名的滬學會,他去徵文,名列第一。從此,他被上海各界名人器重,交友日廣,終以才子聲譽馳名上海。對這段經歷,他僅用“二十文章驚海內,畢竟空談何有!”來評價自己的書生意氣,都是不切實際的空談!現在,匣底的利劍在呼喚他,要他去殺敵報國。於是,他長夜不眠,想濟蒼生於水火,救國家於危難,只有忍辱負重,披肝裂膽,在所不惜了!全詞寫景抒情,敘事明志,淋漓盡致的抒發著一股浩然正氣和愛國情懷。

同時,我們也可以反觀當下社會上出現的一些年輕得志,被機構、幕後推手或媒體炒作出來的名人、明星們。他們除了嚇人的高片酬、高出場費、高流量之外,很難看到有什麼高品位、高質量、高內涵的作品面世。不管他是多大的腕,如果僅靠外在的炫耀來吸引別人關注的話,那麼,註定他是長久不了的,因為只有懂得收斂才是真正的精進。

面對人生的艱難、不易和無常,一代高僧大德告訴您如何泰然處之

體悟二:平和就是水平。

弘一大師出家後曾在好友夏丏尊家小住盤桓。夏丏尊的一位朋友聽說後,特意送來幾樣齋菜看望。大家同桌落座,隨即開啟齋菜品嚐。有一樣鹹菜非常鹹,夏丏尊就說:“這鹹菜也太鹹了!怎麼吃呀!”弘一大師卻說道:“鹹有鹹的味道,這個味道也挺好的。”

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很多時候,一句同情理解的話,就能給人很大安慰,增添勇氣,即使處於寒冷的冬季也感到溫暖。而一句不合時宜的話,就如一把利劍,刺傷人們脆弱的心靈,即使在夏季六月,也感到陣陣的嚴寒。

弘一大師不僅修為很高,而且情商也非常高。他用善言、愛語廣結善緣,讓特意前來看望自己的夏丏尊的朋友避免了尷尬,化解了由於夏丏尊說話太冒失,沒有考慮朋友的感受所帶來的情緒上的不快和失意。

在弘一大師看來,世間沒有什麼不好的東西,一切都很好。哪怕是鹹苦的齋菜也是有它獨特味道的。平和就是水平,無慾無求才會自生感恩之心,才會惜福於萬事萬物。弘一大師的一席話告誡了我們:不要有太多的抱怨,不要對別人過於嚴苛。做好自己,深探自己的內心,就會把更多的精力和思考專注於更高層次的境界上,也就會自然而然忽略、淡化很多不太重要的生活瑣碎事務了。

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把一勺鹽放到一杯水裡,我們會感覺這杯水非常鹹,但同樣把一勺鹽放到湖水裡,我們就絲毫不會感覺到湖水鹹。這是因為湖水足夠的廣闊。一個人平和了,就像平靜的湖水一樣。心量大了,可以承載和包容的東西自然就多了。不再斤斤計較,不再尖酸刻薄,不再爭強鬥狠,不再自私貪婪,除了一顆實修的心,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自然也就功德圓滿,頓悟成佛了。

體悟三:寧靜就是境界。

一次徐悲鴻先生去拜訪弘一大師,他發現山上枯死多年的樹發出新芽,很納悶,便問弘一大師:“山上一株枯樹發出新芽,是因為您這位高僧來到此山,感動了這棵樹,它便起死回生了嗎?”弘一大師說:“不是,是我每天為它澆水,它慢慢活過來的。”

徐悲鴻先生又看見一隻猛獸在弘一大師跟前走來走去,並沒有傷人的意思。他覺得很奇怪,又問:“這隻獸是山上的野生猛獸,為什麼在這不傷人呢?”弘一大師說:“以前這隻獸是被別人捉住了,後來是我把它放生了,因此它不會傷害我。”

在弘一大師眼裡,枯樹、野獸皆是眾生,和我們並沒有什麼區別。我們善待萬物眾生,其實就是善待自己。宇宙發展變化的規律起於寧靜,歸於寧靜,萬事萬物平衡的法則也是寧靜。寧靜不分尊卑,不分高低,不分人和物,不分人和獸,是一體的和諧,是天人合一。

人生表象上是艱難、不易和無常,其實,內涵裡則是收斂、平和和寧靜。

讓我們細細揣摩自己的心吧!宇宙即是我心,我心即是宇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