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您走進佛教聖地,北魏皇室經營的大石窟靈巖寺,如今的賓陽洞

透過龍門石窟大門,由禹王池依崖南行即達潛溪寺,即龍門西山北端第一個大窟。洞中主像阿彌陀佛的左右脅侍觀音、勢至菩薩,敦厚文靜,是兩尊最優美的龍門唐代窟龕大型菩薩造像。南壁的勢至尤為神妙,雙目俯視,神情睿智。繼續南行不久,就進入一座幽靜的院落,院中有並排坐西向東三座石窟,即賓陽三洞。 賓陽洞原是北魏皇室經營的大石窟靈巖寺,歷時二十四年,用工八十餘萬人,僅基本完成中洞。

賓陽中洞高九米,進深和寬各十一米,正面是以釋迦牟尼佛為中心的五尊雕像。佛祖結跏跌坐,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通高八點四米,面部修長清秀,高鼻大目,神情睿智,體現了北朝門閥士族的審美理想。佛祖座前蹲有兩隻昂首挺胸、姿態雄健的石獅,胸毛左右向後披,這是北魏雕刻獅子的特徵。佛祖左右侍立二弟子、二菩薩。菩薩含睇若笑,溫文爾雅。左右還各有造像鋪,都是一佛二菩薩,著褒衣博帶袈裟,立於覆蓮座上。全窟雕刻完整,富麗堂皇,十一座圓雕大像雄健樸實,上承雲岡石窟渾樸洗練的特點,下啟唐代造像豐滿圓潤和愈益寫實的作風。

賓陽洞的大像雕造概括洗練,浮雕卻精細入微,並敷以鮮豔的色彩,有如敦煌莫高窟那樣燦爛輝煌。在賓陽中洞諸像後壁上,雕飾著眾菩薩、弟子聞法浮雕。窟頂作穹隆形,中央雕刻重瓣大蓮花構成的蓮花寶蓋,蓮花周圍是八個伎樂天和兩個供養天人(飛天), 衣帶飄揚,挺健飄逸,迎風翱翔,姿態優美動人,這就是《法華經。譬喻品》中所描繪的“諸天伎樂,百千萬神,於虛空中一時俱作,雨眾天華”的場面。

帶您走進佛教聖地,北魏皇室經營的大石窟靈巖寺,如今的賓陽洞

洞中前壁南北兩側,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第一層以《維摩經》故事為題材的浮雕維摩變,為維摩居士與文殊菩薩辯論的場面。這種雕像反映了魏晉南北朝時士大夫崇尚清談,追求維摩那種“雖居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的精神狀態。第二層雕刻內容是敘述釋迦牟尼前生故事。

帶您走進佛教聖地,北魏皇室經營的大石窟靈巖寺,如今的賓陽洞

第三層,是帝后禮佛圖。北邊雕刻的是北魏孝文帝及其侍從,南邊的是皇太后及其侍從這兩幅圖景是以帝后為中心及隨從數十人組成的儀仗隊,是有主題、有情節的群像,在複雜的佈局中顯示出一種統一的氣氛, 宣揚了對佛教的虔誠。刻畫準確,製作精美,代表了當時生活風俗畫的高度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最下層是十神王浮雕像,南北各雕五個神王,手持不同法器,這是石窟雕刻中少見的題材。窟口南、北拱壁下部是佛教護法神帝釋天、大梵天二神像。

帶您走進佛教聖地,北魏皇室經營的大石窟靈巖寺,如今的賓陽洞

賓陽中洞以其完整的佈局、出色的技巧和獨特的藝術風格,反映出北魏後期佛教廟堂的流行樣式,它和同期的古陽洞同為北魏後期中國石窟藝術的重要代表。現在的賓陽南洞和北洞是隋唐時期的作品。賓陽南、北兩洞雕像,上承北魏時期的剛健雄偉,下啟盛唐時期的生動活潑,是兩種風格過渡變革的形式。

帶您走進佛教聖地,北魏皇室經營的大石窟靈巖寺,如今的賓陽洞

賓陽南洞主佛是唐代流行的阿彌陀佛。左側的迦葉像,生動顯示了一個飽經風霜、嚴謹持重、深諳世故的形象。外側侍立的菩薩,瓔珞厚重,造型古樸,具有北魏造像的遺風。窟頂蓮花寶蓋四周有捧果品的供養人和持不同樂器的伎樂天人,天衣當空,飄逸優雅,正如洞外碑文描述的“寶花降祥,敞五雲之色;天樂振響,奪萬籟之聲”。賓陽北洞的洞前浮雕二天王像, 造形威武有力。

帶您走進佛教聖地,北魏皇室經營的大石窟靈巖寺,如今的賓陽洞

離開賓陽三洞繼續往南行,可去敬善寺、摩崖三佛龕,然後來到珍珠泉。有水潭從底部不斷地湧出,累若串珠,捧泉而飲,泉味甘涼,沁人肺腑。珍珠泉南側山腰有一八角雙層亭觀瀾亭,坐於此亭,俯首可觀伊水波瀾之狀,聞水流潺潺之聲,抬頭便可一覽東山全景,香山寺、看經寺歷歷在目。

從觀瀾亭南百餘米即到千佛洞,洞內兩壁密列成百上千個六七釐米的小佛坐於小方格內。由千佛洞左方拾級而上,可到萬佛洞,這裡更叫人稱奇!洞內南北兩壁整齊地刻滿了一萬五千尊小坐佛,煞是有趣。萬佛洞內中央的八角蓮花須彌座上, 結跏跌坐四米高的主像阿彌陀佛,神態安詳肅穆。據說一萬五千尊小坐佛是阿彌陀佛的千變萬化的分身化佛,面對此景, 怎不使禮佛的善男信女們產生奇異的聯想呢?

帶您走進佛教聖地,北魏皇室經營的大石窟靈巖寺,如今的賓陽洞

萬佛洞外龕是觀世音菩薩像龕。此像高八十五釐米,臉龐豐滿圓潤,體態豐腴健美,手掂淨瓶,右臂持拂塵,搭於右肩之後,觀世音像優美的外形曲線,顯得既含蓄又端正,儼然一位溫順、文靜、善良的少婦形象,與觀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身份很相吻合。這是龍門唐代菩薩造像的代表作。

下萬佛洞臺階南行,即到蓮花洞,蓮花洞是繼賓陽中洞之後,開鑿的一座北魏洞窟,洞頂雕有飛天環繞的大蓮花藻井。蓮花出汙泥而不染,是佛教象徵名物,佛教石窟頂藻井多以蓮花為飾,但蓮花洞這樣精美的大浮雕蓮花,是極為罕見的。蓮花周圍的天女在乘風飛翔,天衣、雲彩順著天女流動,順著音樂的旋律在翻飛。天女衣帶飄揚,使你感到飛翔似乎不是一種幻想,不是一種沉重的體力負擔, 而是符合音樂韻律、流水行雲般的優美自然的運動。

從蓮花洞南行經石牛溪到達普泰洞,有別出心裁的浮雕小品涅粲變相。佛教認為涅粲是除盡了煩惱、不生不死、永久快樂安穩。釋迦牟尼為教化世人,所以才現著世人的樣子,等到教化的事情辦完了,佛就離開肉身,作別人世,回到原來的涅粲境界中去了。

普泰洞的涅盤龕,釋迦高枕仰臥床榻,床邊有四個悲傷的比丘,作者充分發揮雕塑主題鮮明突出的特點,從側面揭示和烘托了涅粲這一主題,釋迦安詳地進人不生不死的最高境界,眾比丘因不能力悟和理解而悲慟欲絕。此外,該龕側面有一帷幕龕, 二比丘拱手盤坐於一高懸的大鐘下誦經。這種設計新穎別緻,一面是古剎鐘聲,僧眾成誦;一面是釋迦滅度,眾僧哀號,大有相得益彰之妙。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