餄餎面中的“餄餎”是指的什麼?

餄餎(heLe)是中國西北和華北地區傳統特色麵食之一,製作者用餄餎床子(做餄餎面的工具,有漏孔)把和好的蕎麥麵、高粱面(現多用小麥面摻蕎麥麵)放在餄餎床子裡,並坐在槓桿上直接把面擠軋成長條(麵條狀)放在鍋裡煮熟,然後撈入大碗內並澆入美味的肉滷澆頭,不愛吃肉的人可以拌入香噴噴的炸醬,再放點辣椒,那味道讓人口齒生香。一碗熱騰騰的餄餎吃完,保你鼻尖冒汗,一臉解了饞的滿足。(最有用的美食介紹,最感人的美事故事 ,每天更新的文章,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文章,看完記得點贊轉發喲)

餄餎面中的“餄餎”是指的什麼?

餄餎是流傳在陝西關中陝北和甘肅慶陽一帶的一種常見面食,使用特定的機器壓製而成,一般是把機器直接架到鍋上面,把麵粉揉成麵糰放筒狀模具裡面,模具下面有很多孔,透過槓桿用圓柱樣的塞子把麵糰壓成麵條下到鍋裡煮熟搭上不同的菜和調料調成不同口味。餄餎分為白麵和蕎麵兩種,陝北和慶陽地區一般為白麵製成,麵條白而略粗,關中尤其藍田、渭南、臨潼一般為蕎麵製成,麵條程棕色,更細。這種麵食稍微顯硬點,不過更勁道,味道很不錯。(最有用的美食介紹,最感人的美事故事 ,每天更新的文章,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文章,看完記得點贊轉發喲)

餄餎面中的“餄餎”是指的什麼?

餄餎面,又稱“河漏”,相傳清康熙年間,康熙帝指派專人,對全國各地風味小吃進行統計造冊,“河漏”也被編入冊中,康熙帝看了造冊,因“河漏”這古怪的名字成功引起皇帝的注意,隨命做來食之,吃後龍顏大悅,對其獨特的風味大大點贊,因“河漏”的叫法與大清國治理河道很不協調,康熙帝在評論區做了硃批,改“河漏”為“餄餎”,並轉發各地修改名稱。(最有用的美食介紹,最感人的美事故事 ,每天更新的文章,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文章,看完記得點贊轉發喲)

餄餎面中的“餄餎”是指的什麼?

餄餎的歷史非常悠久,元代農學家王禎在其著作《農書·蕎麥》中就有記載:“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為面……或作湯餅,謂之河漏。”元代詩人許有壬曾寫到他吃餄餎的感受:“坡遠花全白,霜輕食更黃。杵頭麩褪墨,皚齒雪流香。玉葉翻盤薄,銀絲出漏長。元宵貯膏火,燕墨笑南鄉。”詩中的“銀絲出漏長”說的就是餄餎。我國古典名著《水滸傳》第二十四回,西門慶問王婆:“間壁賣什麼?”王婆道:“他家賣拖蒸河漏子熱燙溫和大辣酥。”(最有用的美食介紹,最感人的美事故事 ,每天更新的文章,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文章,看完記得點贊轉發喲)

餄餎面中的“餄餎”是指的什麼?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蕎麥南北皆有……磨而為面,作煎餅,配蒜食,或作湯餅,謂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細如粉。”到了清代,有關餄餎的記載就更多了,如清代文獻《黑龍江外記》、《爾雅谷名考》等,對“河漏”都作了較為詳細的敘述。清代山西《陽曲縣志》亦有具體記載:“附近居民各種麵食曰:“河漏”蕎麵為之。”就連清代乾隆皇帝每次去圍場狩獵,途經一百家子時,都要吃這裡的白蕎麵餄餎,而且還特地傳旨,調承德一百家子的廚師進宮,專到御膳房為皇帝和後宮皇妃們做餄餎。(最有用的美食介紹,最感人的美事故事 ,每天更新的文章,如果你喜歡,請關注文章,看完記得點贊轉發喲)

餄餎面中的“餄餎”是指的什麼?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