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文化中滲透著道家的思想

中國茶文化中滲透著道家的思想

道家創始人老子的哲學思想觀中認為“道”是永存的,因而生命亦是永恆的。人能夠透過修煉及服食仙丹達到長生不老。而道家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莊子則將“登高不慄、入水不濡、人火不熱”;”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的逍遙之人作為追求生命之樹常青的目標,表達了對長壽思想的嚮往和追求。千百年來人們對生命或長壽的思考和追求是永無止境的,道教的思想家和養生家們也為此付出了艱辛的努力,是最為悠久而光輝的主題,長生不死的概念一直根植在道家的思想之中。

中國茶文化中滲透著道家的思想

道家的思想認為要想修煉得道而長生不老、羽化成仙,必須靜心修煉,同時還要服用某種含有“生力”的食物—也就是所謂的“仙丹”才能收到特殊的效果。而飲茶有輕身換骨的神奇效果,並且能醫治百病達到驅病長壽的功效。西漢壺居士在《食忌》中說:“苦茶久食成仙”。另有茶人陶弘景在《茶錄》中指出:“飲茶輕身換骨,丹丘子黃君服之。”同時,道士們也把飲茶作為一種極大的獎賞和恩賜,在一些有記載的古籍中曾有皇帝向的宏道土賜茶的記載。《太平廣記》中就寫到這樣一件事:開元中,道士申元之為玄宗寵幸,玄宗便“命宮嫁為申元之侍茶、藥”。而晚唐時的皇帝肅宗賜道土張志和奴、婢各一,“使蘇蘭薪桂,竹裡煎茶”的故事在《南部新書》中亦記載。唐代著名的道家茶人呂密,是道士中的優秀茶人,他初考中進士,後來卻“浩然發棲隱之志,攜家歸終南,自放跡江湖”。被人們傳為八仙之一的呂洞賓,他能詩、善飲、嗜茶,曾作有《大雲寺茶詩》,勵贊僧人的製茶工藝,有“幽叢自落溪巖外,不肯移根入上都”的描寫茶的詩句。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呂洞賓這樣修煉成仙的道人對於茶的痴愛及推崇。

中國茶文化中滲透著道家的思想

以上種種都說明了道家對於生命的熱愛以及崇尚自然、樸素的哲學思想。連同道家羽化成仙、長生不老的觀念都對中國茶道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中國茶文化中蘊含著道家的“清靜無為”

中國茶文化中滲透著道家的思想

道教的養生崇尚的是“清靜無為”,這是道家的創始人老子。莊子所倡導的。道教追求人生長壽,長生不老,為了實現這樣的最高理想境界,老莊認為健康、長壽是人類生命運動的原因,養生的關鍵是把生死看破、薄名利、淡寵辱、保持心地純樸專一,只要有積極的養生心態就能改變先天的體質,從而延長自己的生命。老莊的“清心寡慾”、“與世無爭”是一種符合自然法則的養生之道,持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自得其樂,才會使人內心恬靜。

“清靜無為”是道家倡導的思想理念。早在先秦時代,諸子百家就有虛靜的說法。清靜無為的養生思想乃是一種消極避世的政治態度和人生觀,不過我們若從養生角度看,則又是可取的。它追求精行儉德、消除奢念、淡泊自守、不出人頭地、不避強稱霸、謙虛柔弱、祈求人壽年豐、世事和平,以達到清靜之境。

中國茶文化中滲透著道家的思想

虛靜之說源於道教的審美學說,道家的理念虛靜是可以推天地,通萬物的。因此,“靜”成為道教的特徵。而能與道教精神相輔相成者,非茶莫屬也。茶清靜淡泊、相互天然、無味乃至味也。茶耐陰溼,濛霧氣、自守無慾、與清靜相依。茶有利於身心健康、延年益壽的功用,與道家追求長生的養生觀念不謀而合。道家追求返璞歸真、清靜無為,而品茶的環境要求清靜、沉寂。因此,“清靜”使茶道與道家找到了共同點。

中國茶文化中滲透著道家的思想

中國茶文化當中的“清靜”之美,是歷朝歷代無數茶人畢生追求的最高境界。這裡的“靜”不僅品茶環境要靜,人的心靈亦要靜,把心裡的雜念、煩惱都儘量丟開,靜心、定神,走入茶的世界,安靜地去品悟茶帶來的美與享受,這正是茶道中追求的理想的“清靜”境界。而道教和茶文化正是在“靜”這個契合點上達到了高度一致,中國茶文化傳統審美的本質在道教文化的精神中得到認可及肯定。從歷代文人的煎茶、詠茶所營造追求的高雅意境中可以看出,茶人們在清靜無為地追求品飲中所蘊含的中國茶文化虛靜之美的神韻,返璞歸真的茶藝茶規,與道家崇尚天然、追求純真的氣韻是異曲同工的。不管是欣賞道士的品茶禮儀,還是民間以茶祭祖、以茶祭天的習俗,中國茶道中到處都體現著道家清靜自然的哲學思想。文人雅土受道教文化深遠的影響和潛移默化,中國茶文化也被蘊含著濃厚的道教文化的色彩。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