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作者:不斷前行的

在現今的高校建築教學中,大部分課程是基於西方的思想和建築體系,但在實際設計過程中,會接觸到很多東方的思想和建築智慧。如果說西方哲學思想是建立在《雅典學院》畫中那些先哲和學者的思想基礎上,那麼東方哲學思想的代表就是諸子百家。哪種文化對東方思想的產生起到了重要作用?這就不得不提到道家的思想文化。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1.古城西安的發展歷史

西安是一個典型的按照象天法地建造出來的城市。從選址來說,它地處關中平原,坐落於渭河河岸,南接秦嶺。回顧西安的發展歷史,它初為西周首都,即豐京和鎬京,後秦統一六國,建為咸陽,而咸陽城的建造,實際上遵循的就是象天法地的原則。“渭水灌都、以象天漢,橫橋南渡、以法牽牛”,這是在建造咸陽城時廣為流傳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渭水像天上的天河一樣從都城穿越,咸陽城的宮殿散落地分佈在渭河兩岸,就像天上的星斗一樣分佈在銀河兩邊,兩岸以渭河橋相連,就像天上的天河一樣聯絡著織女星和牽牛星。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到漢朝,咸陽城的區域被劃分為皇城和陵邑,皇城位於渭河南岸,陵邑位於渭河北岸,這依舊運用的是象天法地的原則。再到唐朝,咸陽城採用的是“表南山之巔以為闕”,即以子午谷作為城市的南門,目的和象天法地類似,也是達到天地人合一的狀態。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2.現在的西安城

2010年,西安啟動西鹹新區的建設,該專案致力於將西安的城市定位由濱河城市轉變為跨河城市,但由於幾十年來西安一直呈攤大餅式發展,轉變的道路並不容易,這也給西安的城市發展建設帶來莫大的挑戰。未來的西安該走什麼樣的道路?未來西安的城市發展方向在哪裡?這都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對此,舉辦了一個關於渭河生態景觀帶設計的國際競賽,西安建大和美國的麥可索金教授組成團隊,共同就西安未來的發展進行研討。在設計方案中,延續了古代象天法地的原則,拋棄了過去幾十年攤大餅式的發展觀念,以西安現有的城市為核心,致力構建一條契合中國傳統觀念的區域組團式發展道路,再透過現代化的交通手段,如軌道交通、公共交通,把各個組團連線起來。同時大的綠化帶穿插於城市之間,城市大部分割槽域以點狀散佈在渭河兩端,形成人和自然相互融合的城市格局。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藏風聚氣、順風順水

風水一詞最早出現在晉代郭璞的《葬經》中,他在書中將風水定義為一種“氣”,所謂“遇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謂之‘風水’”。後來發展為“藏風聚氣,順風順水”,即“藉助山水之勢,融人工於自然”。從某種角度而言,這都是中國建築智慧的體現。

風水講究順應自然,一處理想的風水地中,最佳位置稱為吉祥地,吉祥地南側有水,地勢較低,北方陽光普照,背後有山,可以阻擋北方來的冬季寒風,左右兩側有山嶺,整體形成一個良好的微環境,適宜人聚居,同時要有水,這利於人生存,需要注意的是,建築不要建在山頂上,要建在半山腰,避免寒風的侵襲。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風水是東方智慧的體現,這種智慧在今天也需要學習。在秦嶺深山中,團隊做了一個關於旅遊度假的專案。在第一版方案中,建築選址為坡頂,山溝為綠化,坡頂和山溝透過橋樑連線,但是在看到現場之後,設計團隊改變了最初的想法,考慮維持坡頂原貌,將建築分佈在溝底和半山腰,讓建築被綠化環繞,同時維持內部的天然環境。以上進行的所有的後期調整,目的都是使建築與山體更和諧地融為一體。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藉助自然山勢創造設計空間。在山溝公路專案設計中,因為專案所處位置坡度較大,不適宜建設大體量建築,所以最終選擇設立露天劇場。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在建造技術上,選擇僱傭當地工人,用當地傳統的技法,就地取材,用當地的毛石材料砌築成一層層的看臺和擋牆,再在表面鋪一層花崗岩作為座位,看臺上露天的石塊作為踏步。在功能分割槽上,選擇在山坡的最高位置設定集散廣場,山溝下面為舞臺,中間為看臺。最終建成後,整個劇場能容納15000人,但它的造價很低,不足2000萬。可以說,整個設計都是依山就勢,將建築空間巧妙地融入當地的自然環境中。

就地取材,因地制宜

“藉助山水之勢,融人工於自然。”黃土高原的人們,利用自然地形,建成不同型別的窯洞,靠山則造靠山窯,平原地區則向下挖,形成地坑院,後者常分佈在陝西、山西地區。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位於慶陽的毛寺村小學和馬岔村村民活動中心,利用當地的夯土技術建成,完工後的熱工效能遠遠好於當地建築,在冬季,在完全不使用採暖裝置的情況下,室外溫度零下十幾度時,室內溫度能達到零上十度以上。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託物言志、借景抒情

貝聿銘設計的美秀博物館,以陶淵明《桃花源記》作為靈感,“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整個美術館巧妙地融入自然之中,仿若世外桃源,其實貝聿銘先生在設計中便是藉助了“託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概念。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道法自然——東方的設計智慧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