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面”,遠去的老味道

中東大鐵路 〖26〗 哈爾濱近代工業的興起

麵粉加工業是哈爾濱近代工業興起的標誌,它對哈爾濱這座城市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讓東北這座大糧倉第一次為世界所知。直到上世紀40年代,中國麵粉工業主要集中在上海和哈爾濱,按產能計算兩個城市大體相當,一直佔全國的70%左右。

中東鐵路的建設是哈爾濱麵粉業的催化劑,1900年,中東鐵路工程局為了保障築路大軍特別是俄國工程技術和管理人員的食品供應,投資38。4萬盧布在松花江邊開辦“滿洲第一面粉公司”,日生產能力為3000普特(俄製單位 大約49噸)。這是哈爾濱第一家近代麵粉廠,開啟了哈爾濱麵粉業後來的輝煌。

“沙子面”,遠去的老味道

滿洲第一面粉公司

這張老照片背景就是松花江鐵路大橋,我們在“中東大鐵路”系列故事的開篇就介紹了這座大橋,它耗資巨大,鋼構件在波蘭製造,萬里迢迢運到哈爾濱組裝。大橋是哈爾濱早期的標誌,最初的工廠都在它的附近,包括《中東大鐵路 十二》裡講到的中東鐵路總工廠,就在“滿洲第一面粉公司”的旁邊。這片地方成了以後哈爾濱的工商業區——埠頭區,現在叫道里區。

麵粉廠投產後產品供不應求,於是1902年,俄國人又在埠頭區開辦“第一鬆花江面粉廠”。不管是中東鐵路工程局,還是1903年鐵路通車後移交給的中東鐵路管理局一直都採取“用社會的資金組織城市生活”的政策,主要透過對俄僑興辦企業給與貸款,在鐵路運價、用地等方面提供優惠,來鼓勵俄國資本家投資,而不是自己辦企業,搞大而全,甚至把“第一鬆花江面粉廠”這樣一個很賺錢的企業賣給了私人經營。

“沙子面”,遠去的老味道

第一鬆花江面粉廠

黑龍江盛產小麥,質優價廉,哈爾濱水陸交通便利,加上築路大軍的集中消費,在哈爾濱投資麵粉業是非常賺錢的,據日本當年的調查,麵粉業的利潤率能達到52%-61。3%。高額的回報吸引了大量的俄國投資者,俄國人陸續開辦了戈瓦利斯基面粉廠、地烈金面粉廠、俄羅斯制粉公司、德丘果夫制粉廠等,產品除了供應本地,還銷售到天津、北平,還出口都海參崴、赤塔等俄遠東城市以及朝鮮、日本等國。那時候俄國人經營麵粉業就有了商標的意識,比如第一鬆花江面粉廠的產品就分為三個等級,一級品商標是“紅麥穗”;二級品商標是“紅日”;三級品商標是“紅月光”,優質優價。

1904年開始的日俄戰爭,是哈爾濱麵粉業的第一個黃金時期,戰爭期間哈爾濱成為俄國軍需的保障基地。那時西伯利亞鐵路還未全面貫通,有限的運力只能保證部隊和武器彈藥的運輸,糧食只能大部就地解決,哈爾濱的麵粉業得到大批訂單。當年的《盛京時報》報道:“俄人在哈開辦粉面廠,現計已有七處規模宏大,俄餉多仰給該廠,所有工人忙碌異常不暇眠食,成一時之盛業。”。市場的巨大需求,使得俄國人又陸續投資了一些新廠,在黑龍江、吉林共有面粉廠19家,哈爾濱就有12家,這還不包括深加工的通心粉廠。

日俄戰爭俄國戰敗,俄軍退回了北滿,軍需不足,日本控制的南滿地區又排擠俄商麵粉,加上哈爾濱也被迫開埠通商,各國資本湧入。被俄國壟斷的麵粉業陷入低潮,為擺脫困境,俄國制粉廠制定了對策:聯合經營、擴大規模、降低成本。

1907年,幾家大面粉廠聯合成立了“滿洲制粉聯合公司”,這是東北地區第一個麵粉辛迪加,資本金350萬盧布,佔到麵粉業俄資的一半;日加工近70萬KG,佔到俄資制粉廠產能的60%。中東鐵路管理局也大力支援,給與了優惠運價。“北滿制粉業呈現活躍,即次第回覆景氣”。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俄資的麵粉業達到鼎盛,沿中東鐵路有34家工廠,日加工能力超過150萬KG。

一戰以後,俄國國內革命局勢動盪,俄國在中國東北的權益受到威脅,資本家害怕失去本國政府庇護,缺乏安全感,很多放棄經營,而此時清廷退位,民國初立,中國民族資本在收回中國主權的號召下,大舉進入北滿收購俄資的麵粉廠。1924年哈爾濱的麵粉廠24家,俄國資本只有4家,標誌著哈爾濱的麵粉業已由民族資本掌控。

中國人開辦的麵粉廠,著名的有雙合盛、天興福、裕昌源、成泰益等,這些麵粉廠生產的麵粉也成為當時的國貨精品,其商標馳名全國。其中雙合盛的老闆張廷閣,他的故事不亞於任何一個商界傳奇,他以麵粉業為核心,遍及上下游產業,成為哈爾濱首富,是民國時期民族資本巨擘,也是哈埠民族工商業的重要開拓者。

“沙子面”,遠去的老味道

雙合盛火磨

“沙子面”,遠去的老味道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到1932年,是哈爾濱的麵粉業又一個輝煌時期,最鼎盛時整個東北有大小麵粉廠(包括外資和合資)60餘家,一年的生產量有1500萬袋(俄製 每袋大約22。4KG),供給全東北還有餘,每年都有大量出口。這些產能大部分集中在哈爾濱,十幾家大廠(包括外資和合資)每天的產能可以超過450噸,“斯業以哈爾濱為中心,漸向四方擴充,故工廠以哈爾濱為多”。哈爾濱1928年出口額9946萬兩海關兩(海關使用的一種記賬貨幣單位,相當於標準銀元),“濱江關在全國四十五關貿易額中,雖居第六位,而以出超實際利益論,則濱江關實居全國四十五關六大海關之第一位。”。這時的出口以麵粉為主,可見面粉業的興盛。

“沙子面”,遠去的老味道

雙合盛的紅雄雞商標

“沙子面”,遠去的老味道

天興福的天宮商標

“沙子面”,遠去的老味道

成泰益的地球商標

這是哈爾濱幾家大廠的商標,這些都是暢銷品牌。

尤其是雙合盛的“紅雄雞”牌顆粒粉,老百姓稱為“沙子面”,它從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是哈爾濱的名牌產品,遠銷國內外。直到7,80年代,過年每戶才能供應一點“沙子面”,各家包餃子缺了它就覺得是一種遺憾。但是解放後的“沙子面”大都不是“雙合盛”產的了,這個廠在1954年的火災後再沒恢復。

接過“沙子面”生產重任的是哈爾濱香坊糧庫制粉車間,一直到90年代,市場經濟大發展,麵粉供應渠道多樣化,香坊糧庫逐漸退出了市場。哈爾濱產的“沙子面”成了歷史回憶。

時間到了1931年9。18後,日本控制了東北,特別是1935年蘇聯將中東鐵路賣給了滿洲國,東北全面進入了日偽統治時期,哈爾濱民族麵粉業和20年前俄國商人遇到了同樣的困境,沒有強大的祖國,不可能有實業的發展。日本在東北實行經濟管制,小麥、小麥粉都實行專賣,對日資麵粉廠給予運費稅費等等優惠,而對中資則捐稅重重,以“工廠整頓”為名打擊中資廠,加上1929年世界經濟蕭條,美國、加拿大面粉也向中國傾銷等等因素,民族麵粉業逃不出衰落的命運。1943年,黑龍江地區麵粉廠共有31家,每年產能15萬噸,日資9家,產能佔56。3%。哈爾濱僅有6,7家能勉強開工,產量不及以前的一半。

“沙子面”,遠去的老味道

日滿面粉總公司

東北解放後,哈爾濱的麵粉業得到了一定的恢復,但是作為重點建設的重工業城市,黑龍江調整農業結構也不再是小麥主產區,麵粉業再沒有昔日的輝煌了,但北大倉雄風不減,依然擔當著中國商品糧的壓艙石。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