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蒜頭瓶,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蒜頭平身上的飛青斑

一對蒜頭瓶,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蒜頭平身上的飛青斑

給大家分享一對本人收藏的一對蒜頭瓶,非常漂亮,粉青釉點褐彩,精美無比,圖一圖二圖三都是同一對器型,

一對蒜頭瓶,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蒜頭平身上的飛青斑

蒜頭瓶的形制非常好,它是仿製青銅器樣式,流行於宋元時期,長頸,削肩,鼓腹,修足,瓶口式蒜頭而得名,稱為蒜頭瓶,這就是最具有特點的地方,蒜頭平身上的“飛青”斑。我們都知道,龍泉青瓷所展現的往往是內斂靜謐的意境,而褐色鐵斑則給人以飛放的動感。飛青瓷大膽的將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藝術元素融合在一起營造出了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飛青瓷圈足刮釉部分產生的火石紅與褐斑遙相呼應,亦提升了器物整體的色彩協調效果。

一對蒜頭瓶,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蒜頭平身上的飛青斑

釉色溫潤如玉,再加上古人精心調配的褐彩工藝,簡直完美至極,點彩工藝最早出現在南宋早期,最為常見的屬宋元時期,去年保利拍出一對同類型窯口器型的蒜頭瓶,拍出了龍泉窯歷史新高,請看下圖

一對蒜頭瓶,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蒜頭平身上的飛青斑

2020年11月30日,北京保利秋拍上,拍賣的一對龍泉窯飛青瓷褐斑蒜頭瓶最終以1800多萬成交,引起了收藏界的不小轟動。這對蒜頭瓶之所以引起熱烈反響並非因為瓶子本身多麼奪人眼球,而是因為遠超估值的成交價引發了關注。這對蒜頭瓶最初估價為200到300萬港元,最終成交價卻高於此五六倍,讓收藏者進一步認識到了龍泉窯青瓷的潛力。

一對蒜頭瓶,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蒜頭平身上的飛青斑

在史料中,飛青褐彩,這個詞無從考察,中國浩瀚詩文中也鮮少見到這個詞彙,但它靈動而別具一格,如那曇花之一現,在擁有極為厚重的文化積澱的青瓷身上,點綴了一抹全然不同的生氣,真可謂是“養在深閨人未識”。那麼,這個詞到底是怎麼來的?答案是日本,“飛青瓷”,其實是日本對中國龍泉窯點彩裝飾青瓷的特有稱謂。

一對蒜頭瓶,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蒜頭平身上的飛青斑

所謂點彩,又名“褐斑加彩”,就是元代在上釉的器物坯體上,根據裝飾部位的需要,點綴其上,高溫燒成後呈現褐紅色,與青綠釉色對比強烈。尤其是龍泉青瓷上加點褐色斑與青翠的釉色形成了相映成趣的藝術效果,非常具有表現力。這種工藝看似高階,其實並不複雜。只要用工具將含鐵量高的釉水輕輕點在器物上,高溫燒製就會形成這樣的褐斑。

一對蒜頭瓶,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蒜頭平身上的飛青斑

其實點彩青瓷對於釉色的要求要比一般的青瓷高多了,釉面要儘可能的顏色純淨均勻,要保持釉面的完整性,如果要是窯溫掌握不當,釉色發生偏色或者是釉面開裂,都會嚴重影響成品的效果。帶了裂紋的褐彩青瓷,就是瑕疵品了,因此控制釉色也是點彩青瓷青瓷生產難度之一。可見這種瓷器雖美,製作起來也是十分費功夫的,需要有經驗才能燒成。

一對蒜頭瓶,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蒜頭平身上的飛青斑

關於青瓷點彩,並非元代龍泉窯的創舉,點彩在三國時期的越窯器中即有,後流行於兩晉,以甌窯最具代表,江西洪州窯,湖南湘陰窯等也均有點彩瓷。而點彩中,又以鐵斑,即鐵褐彩為主,如以上所述器物均為鐵斑器。除此,還有呈現為紅斑的銅紅彩,但極為罕見。日本人認為中國點彩的打造,簡直是出神入化,所以從不吝惜讚美之詞。

一對蒜頭瓶,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蒜頭平身上的飛青斑

說起龍泉窯,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溫潤如玉的粉青色釉面。出現了褐色的小斑點的飛青瓷數量稀少,歷來為鑑藏家所珍視,成對儲存更是絕無僅有。可見這對龍泉窯飛青瓷褐斑蒜頭瓶價值並不一斑。這類元代龍泉窯瓷點彩器,一直備受日本人青睞,尤為茶人所鍾愛。不僅如此,歐洲諸多藝術殿堂,也將其視為來自中國的珍稀之寶。

一對蒜頭瓶,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感,蒜頭平身上的飛青斑

在瓷器收藏界,很多的藏品往往就是這樣,當你對這一類藏品不認識的時候,等到它在市場上升值迅速時才會醒悟過來。但是那個時候已經晚了。我們常常說收藏陶瓷器一定要有前瞻性,收藏依託於認識,因為機會只留給有準備的有心人。所以各位粉絲們一定要提高自身的基礎理論,一旦得到了一件珍品,實屬幸運。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