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飲與陶瓷,生逢盛世而契合,唐代瓷器種類繁多

茶飲與陶瓷,生逢盛世而契合,唐代瓷器種類繁多

國力強盛的唐代是我國陶瓷工藝蓬勃發展的時期,形成如玉似冰的青瓷、類銀似雪的白瓷、沉靜幽玄的黑瓷、鮮亮質樸的黃釉瓷、瀟灑斑斕的花釉瓷、富麗熱烈的唐三彩,以及自成紋理的絞胎瓷等相互爭豔的興盛景象。但總的來說,越窯的青瓷和邢窯的白瓷分別代表了南、北方制瓷業的最高成就,二者交相輝映,學者們通常以“南青北白”來概括唐代瓷業的發展狀況。

唐代陶瓷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範圍的擴大使之成為天下通用的口常生活用品;飲茶之風也正逢此時吹遍大江南北,茶成為“越眾飲而獨高”的文化飲料。同時,擁有一套完整的專用茶器成為關乎正規茶道儀式興廢之根本,推動了人們對於專用茶器的需求。茶飲與陶瓷,生逢盛世而契合,從此,專用陶瓷茶器成為陶瓷藝術中的重要種類,也成為歷代茶人品味千古而不廢之物。

茶飲與陶瓷,生逢盛世而契合,唐代瓷器種類繁多

唐代茶飲的興起、獨立和陶瓷技術的發展,使得陶瓷茶器從其他炊器、飲食器具中獨立出來,成為具有獨立使用價值和獨特文化韻味的“雅器”,從而出現了一批生產專用陶瓷茶器的名窯和產地。但陶瓷技術的發展狀況並不是決定陶瓷茶器的唯一因素,唐代飲茶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以及人文理念對唐代陶瓷茶器的釉色、造型和裝飾有相當大的影響。這一點在茶碗中表現得尤為突出。飲茶的第一要器是茶碗。“碗”是古代的一種飲食器具,也作“怨”,“碗”。既然茶飲是從食用、藥用中逐漸獨立出來的,那麼茶器從飲食器具中脫胎而來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紗帽籠頭自煎吃”,唐代煎茶,是煮飲法,用蝮煮,用碗喝,茶碗是飲茶過程中的重要器具,也是陶瓷茶器中最重要的種類。

茶飲與陶瓷,生逢盛世而契合,唐代瓷器種類繁多

“碗,越州上,鼎州次,嬰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晉杜毓《勞賦》所謂器澤陶揀,出自東甌,區瓦,越也。區瓦,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斤已下。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

茶飲與陶瓷,生逢盛世而契合,唐代瓷器種類繁多

這是唐代茶聖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對茶碗的論述,可以說是對當時南北各窯生產的陶瓷茶器的大點評。可見,陸羽不僅通曉茶之源流、產地、製作、煮飲之法、之水,還對當時制瓷業的狀況十分熟悉,並根據當時飲茶的方式和審美觀,從物質實用考慮到藝術審美和人文精神的提升,對越州、邢州等七大窯場生產的陶瓷茶器作了十分精當的評價,並對當時制瓷業“南青北白”格局的代表“越州窯”和“邢州窯”的茶碗進行了細緻的比較,最後得出了“越州上”的結論。

越窯古地有著悠久的製作陶瓷的歷史,越窯之名最早見於唐代,越窯也極盛於唐代,尤其是唐朝中期以後,越窯青瓷的燒製技術和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成為南方青瓷的中心和傑出代表。越窯瓷器尤其是茶器經茶人們吟詠相傳,享譽甚高,成為唐代飲茶器之首選。

茶飲與陶瓷,生逢盛世而契合,唐代瓷器種類繁多

唐代越窯瓷器種類繁多,製作精緻,造型豐富優美。碗是越窯瓷器的最大宗,碗的造型到了唐代中晚期更加富於變化,有荷花形、荷葉形、海棠形、葵口形、菱形等各種花口樣式的碗,造型優雅別緻。在上林湖越窯遺址的考古發掘中,碗的數量最多,造型樣式也最豐富。但能代表越窯青瓷技術和藝術最高水平的應為“秘色”青瓷茶碗。

“秘色瓷”是作為貢瓷的越窯青瓷中的極品,因其屬宮廷專用,配方、釉色、形制和燒製技術等都嚴加保密,鮮為人知,故以“秘色”相稱‘。最早提到越窯秘色瓷器的是唐代陸龜蒙那首有名的《詠秘色瓷器》詩:“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詩人盛讚越窯秘色瓷的釉色為“千峰翠色”。1987年法門寺塔地宮的考古發掘出土了大批唐皇室供奉的精美絕倫的珍貴文物,其中出土的金銀茶器、玻璃茶器和秘色瓷茶器及《監送真身使隨真身供養道具及恩賜金銀寶器衣物帳》石碑,為人們研究唐代茶文化和越窯秘色青瓷提供了可靠而有力的依據。

茶飲與陶瓷,生逢盛世而契合,唐代瓷器種類繁多

《物帳》碑中有“瓷秘色碗七口,內二口銀稜;瓷秘色盤子、晏子共六枚”的明確記載,可斷定出土的青瓷碗為秘色瓷無疑,再與出土的並在《物帳》碑中記載的金銀“茶槽子、碾子、茶羅子、匙子”等茶器相聯絡,可知出土的秘色瓷碗為專用茶器。據史載,法門寺塔地宮封閉於唐贅宗鹹通十五年(874年),這說明秘色瓷的燒造到晚唐時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法門寺塔地宮出土的這批秘色瓷器中除了2件釉色呈青黃色外,其餘皆呈青綠、湖綠之色,青翠優美,釉面晶瑩滋潤,如冰似玉,堪為越窯青瓷之精粹。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