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在生活中修心?看看王陽明練書法,他悟出的心法人人可用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情感大劈叉

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怎麼修心?事上磨練到底該怎麼練?這是很多人都想了解的問題。王陽明練習書法的經歷是一個很好的示範,如果領悟了,就知道答案了。

01擬形於心,苦練書法

王陽明成親之後,暫住在岳父家。岳父家有好多箱紙,我們每天用這些紙練習書法。到王陽明啟程回餘姚的時候,盛紙的箱子都已經空了,可見王陽明練習書法有多麼刻苦,在此期間,他的書法也大有長進。

王陽明自己總結說:“吾始學書,對模古帖,止得字形。後舉筆不輕落紙,凝思靜慮,擬形於心,久之始通其法。”

不會在生活中修心?看看王陽明練書法,他悟出的心法人人可用

王陽明練字,並不是簡單描摹字形,而是要掌握寫出這一字形的方法,所以必須擬形於心,凝思靜慮。

在落筆寫字之前,心裡先有了字的形態,然後自然流露在紙上,通俗來說,就是先在心裡寫字,然後寫在紙上。

如果能擬形於心,那麼就是把眼睛蒙起來,也照樣可以寫出好字。做其他事情也是這個道理。在心裡第一次創造,然後在現實中再做出來,這就是王陽明在寫字中運用的方法。

02領物之心,會物之理

王陽明的書法意境,和宋代畫家繪畫相通。

范寬是北宋著名畫家,是宋代水墨畫的代表人物。他雖然是山水畫名家,但他畫山水卻不僅僅侷限於具體的景象。

據說范寬為了畫好山水,終日靜坐在山林中,觀察周圍的一切,尋求自然的意趣。哪怕是颳風下雨,天降大雪也不耽誤,即使在月夜,他也會去林中徘徊,仔細觀察,靜靜沉思,然後回到住處,把自己的所見所感渲染在紙上。

不會在生活中修心?看看王陽明練書法,他悟出的心法人人可用

無獨有偶,宋代畫家高克明也經常徒步到郊外尋找山林之趣,或者終日靜坐山林,觀察周圍景緻,然後回到家中,排除一切雜念,在安靜的屋子裡沉思。

這些畫家在繪畫時,都注重靜思澄慮、潛心靜思和去欲脫塵等心法的運用。他們的畫作不是表現物之形,而是探求物之理。為了表現物之理,畫家必須看清物之所以為物的本質,也必須去感受宇宙之心和天地之理的脈動。他們透過物象來表現物之心,描繪物之理。

對這些畫家來說,畫山水就要窮盡山水之理和山水之性,主觀性在其中發揮著很大的作用。畫家畫的是“胸中的丘壑”,而不是山水的自然形態。說得極端一點,自然山水只是畫家在內心創立理想形象的一個誘因,是單純的素材,沒有其他的意義。

03程顥真傳,心學之源

北宋大儒程顥的思想是陸象山心學的源頭,其弟程頤的思想是朱熹理學之源。

王陽明思想受程顥的影響頗深,他在書信中,多次引用程顥的話,來闡述自己的思想。

程顥曾說:“某寫字時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學。”(《二程遺書·明道先生語》)

在程顥看來,書法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心法,這種心法同時也是做學問的根本。

不會在生活中修心?看看王陽明練書法,他悟出的心法人人可用

王陽明讀過這句話後,頗有感觸:“既非要字好,又何學也?乃知古人隨時隨事只在心上學,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

眾人聽了,都由衷敬服。王陽明覺得刻意求字好之心,或者不求字好之心,都違背了“敬”。“敬”是一種心的修行,是一種心法。宋儒在做學問時,對“敬”都非常重視。

王陽明曾這樣解釋《大學》中的“格物”:“所謂致知格物者,致吾心致良知於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也。致吾心致良知之天理於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

最後

透過練習書法,悟出做事的心法,就是現在心裡建構,擬形於心,然後把心裡的內容呈現出來。

不會在生活中修心?看看王陽明練書法,他悟出的心法人人可用

上升到理論就是致吾心致良知於事事物物,讓每個事物都得到它本來應該的對待,這就是致良知的樸素含義,也是每個人都能學習運用的最根本的“心法”。

備註:圖自網路侵刪

作者:向金-kimi 曾經是武警老兵,今天在鬧市修行,和你一起修心,傳播正能量。更多內容請關注:@情感大劈叉

如果喜歡,請點贊、轉發,分享給其他朋友。非常感謝!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