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不滿足,也要知足,你要活得剛剛好

“戴三百塊的手錶和三百萬的表,時間是一樣的。喝三十塊的酒和三千的酒,嘔吐是一樣的。住三十平米的房子和三百平米的房子,孤獨是一樣的。總有一天你會明白,內心真正的快樂,是物質世界永遠都給不了的。“這是一個流傳甚廣的段子,但在不同的人看來,大概會有不同的感受。

在這個段子的評論中,所見最多的就是

“知足常樂”。大家似乎都被此說服,開始尋找內心真正的快樂。然而,戴三百塊手錶和三百萬手錶的人,他們的時間真的一樣嗎

正如之前討論過的那樣,物質當然不是幸福的唯一標杆,但幸福感的來源,當然離不開物質。

既不滿足,也要知足,你要活得剛剛好

對於戴三百塊手錶的人而言,他們可能有大把的休閒時間,上班不那麼忙,下班就可以吃喝玩樂,或是玩遊戲,或是打麻將,或是吃著火鍋唱著歌;對於戴三百萬手錶的人來說,他們的時間卻十分緊湊,每天的日程安排可能以分鐘來計,他們在為自己創造巨大利潤時,同時也在為社會創造價值。

在這一前提下,前者對時間的概念並不明確,而後者卻會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時間,用以提升自己、創造價值,也只有如此,他們才能購買如此奢侈的手錶,或是住在三百平米的房子裡,品嚐三千元的酒。

有人說知足常樂,有人則說不知足常樂。知足或不知足常成為辯論的主題,但生活卻並非辯論賽,無需做出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要在不滿足與懂知足之間,找到剛剛好的那一點。不滿足者常進。

既不滿足,也要知足,你要活得剛剛好

如果我們滿足於

60

分的及格分,如果我們滿足於個稅起徵點的工資,如果我們滿足於僅僅只是吃飽穿暖,那我們也將走上一條庸庸碌碌的人生路。當今時代的物質經濟已經十分發達,只要願意,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實現吃飽穿暖的基本需求,但如果滿足於此,人生也就失去了奮進的動力。

哈佛大學的老師常對學生說:

Dely your gratification。

”推遲你的滿足感,意思就是不要過早貪圖享樂,只有透過奮鬥換來的享樂的能力,才是屬於自己的,才是永恆的。然而,“知足常樂”卻成為很多人逃避奮進的藉口。不要在該奮鬥的時候,選擇了享受;也不要在該奮進的時候,選擇了知足。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在

“萬事如此”只是祝詞的生活中,如果不懂知足,生活也將變成一種折磨。在慾壑難填的現實中,痛苦乃至絕望也將隨之產生。人本身就是一種貪婪而不知足的動物,因此,在以不滿足推動奮進之上,我們也需學會知足的智慧。否則,當不斷奮進攀到高位之後,你可能又會陷人對金錢的貪婪,走上權錢交易的不歸路;否則,當持續努力卻無所得之時,你可能也會陷入絕對的低谷,再也沒法重新振作起來。

既不滿足,也要知足,你要活得剛剛好

懂知足,其實就是要學會剋制。如果已經擁有相當多的資源,無論是權,或是錢,或是其他,我們都要學會剋制自己的慾望,避免在貪婪中走向歪路,或是損害他人的利益;與之相對的,如果真的努力過,真的無愧於心,那麼,我們也

應對自己的生活知足。因為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們終究有一二如意事,這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不滿足使人奮進,懂知足使人快樂,那麼,不知足與知足之間的界限究竟在哪裡

就如菜場的攤販,他們或許會懂憬自己開菜場的一天,但卻不會奢望如馬雲一般成為首富。不滿足的上限應當在哪

或者說,如何才能獲得剛剛好

答案就在於知不足。

只有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我們才不會產生難以填滿的慾望或遙不可及的目標。如果將我們的不滿足看作一個不斷向外輻射的圓圈,我們的生活也將隨之不斷拓展,但終有一天,這個圓圈會開始碰壁,這些壁壘就是我們的不足之處;我們想熬夜拼搏,但身體已經不允許;我們想學習技術,但時間已經難以滿足;我們想財富自由,但原始資本的積累卻遠遠不夠。

既不滿足,也要知足,你要活得剛剛好

當此時,我們就應當知足了,因為,我們已經走到了能力的盡頭,看到了最遠的風景。這樣的一生已經足夠精彩,而再往上的風景,即使只能仰望,那又如何

因為,我們的生活這樣剛剛好:不滿足使人不斷奮進,而知足則能使人保持克制並快樂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