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兒少了它,只會越來越淡

越長大,你越會覺得過年的年味兒越來越淡了。隨之變淡的還有你那翹首以盼的心情,雖然春節之際,你會盼著早點回家,和家人團聚,但是過年之時,再也沒有小時候那個味道了。

兒時的美好記憶,那種心裡特別期盼的日子好像再也沒有了,只能在與家人團聚時,說說以前我們會怎麼怎麼樣,現在都沒有了。

比如,殺年豬,打餈粑,一起守歲,挨家挨戶拜年,灌香腸……

這些既模糊又清晰的記憶,好像再也難以撿起了。

當這些都沒有了,年味自然就變淡了。當這些事情不是你親手去做和去感受的,你永遠體會不到其中的味道。而這些就是我們平時所提及的儀式感,儀式感的缺失,很多事情都從簡的話,那麼年味兒也就從簡,變淡了。

年味兒少了它,只會越來越淡

一。過年的儀式感慢慢消失,是從我們追求簡單開始的

小時候的“年味”,是從認真地大掃除開始的。記得那個時候媽媽說,準備過年之前,要動員全家把家裡上下全部打掃一遍,非常徹底地清除乾淨。一家人共同參與,分工合作,什麼事情大家齊心協力就特別有氛圍。我們都穿著媽媽縫製的圍裙,拿著抹布,掃把,刷子,在自己的任務上認真勞作。媽媽說要非常乾淨,否則過去的壞運氣就去不掉,所以我們都非常認真,我們共同為迎接這個重要日子而努力著。

年味兒少了它,只會越來越淡

屋子打掃乾淨之後,要把自己打掃乾淨。記憶中最美好的回憶之一就是和妹妹們一起蹲在一個大木桶裡面洗澡。完了之後,最開心的時刻就是穿上各自的新衣。那個時候家裡條件不好,平時幾乎都是穿別人的舊衣服,只有在過年的時候,我們才可以擁有一件屬於自己的新衣,所以當時那種小鹿亂撞的心情是何等的興奮啊。

在農村,每一家都會養一頭豬,從開年就開始養,養到年末準備殺的豬,我們稱之為“年豬”。過年前幾天就會把年豬殺了。殺豬那天,我們全家以及來幫忙的人就會有一頓美味的豬肉吃。那個時候,一年到頭都吃不上幾顆肉,此時的豬肉聞起來是香的,償起來簡直美味無比。

年味兒少了它,只會越來越淡

把豬肉切成一長塊的樣子,一部分用來燻臘肉,一部分用來給親戚們拜年。隨後,便是跟著母親灌香腸和血腸粑粑。

打餈粑的記憶也是歷歷在目。中間放一個石槽,把煮熟的糯米飯倒進去,然後兩邊的人,你一錘,我一錘,待到裡面糯米飯成粑粑的樣子,就捏出一個個的團,放在一個桌子上,再用另一個桌子的桌面壓在上面。為了儘快壓成型,我們小孩兒就站在上面跳,這是我最喜歡的。

年味兒少了它,只會越來越淡

貼春聯時,會叫村裡會寫毛筆字的寫一副春聯,然後用米漿糊粘住。貼上春聯,整個屋子都是喜慶的模樣。

家裡的事情準備完畢之後,接著就去山上祭祖,這算是年前一個比較大型的活動。所有的親戚都會四面八方聚在一起,選一個時間,大家共同去山上祭祖。去時,各家帶上一些食材,等祭祖儀式完畢之後,就直接在山上野炊。

年味兒少了它,只會越來越淡

大年晚上,吃過年夜飯之後,村裡的娃兒都不會睡覺,大家都等到12點那一刻的煙花滿天。

初一清早,每家的孩子會挨家挨戶給全村的人拜年,每家都會準備一個小袋子,裡面裝滿花生和糖果。拜年也很講究,若是老人,小孩兒要雙膝跪地說:“我給您拜年了”,然後老人就會拿出紅包和準備好的小袋子。那個時候紅包基本都是幾毛錢,最多也就5毛,但是我們很開心。

年味兒少了它,只會越來越淡

整個過年前後的過程,我們都全程參與,親身感受一年下來的付出與收穫,以及共享成果的喜悅。我們對這個年味的品嚐如此之深,以至於它是整個童年的所有期盼。

後來進城讀書了,家也就慢慢地搬到了城裡。然後基本也是在城裡過年,很多農村的習俗也就無法堅持了,比如殺年豬,打餈粑,挨家挨戶拜年等。再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很多東西已經不在是我們所期盼的了。我們不再期盼新衣,不再期盼美食,不再期盼煙花,慢慢地,過年就只剩一頓年夜飯和看春晚了,現在春晚都不怎麼看,都只顧著刷手機了。

所以現在回家過年,基本感受不到年味,就是個家人團聚吃個飯。其結果肯定會越來越淡。

二。儀式感不分大小,即使再小的儀式感都意義非凡

小時候,每當節日之時,母親總會端上豬肉和一大碗飯,放在神龕上,大家都磕頭祭拜之後,才能吃飯。這讓我們明白,不管什麼時候要時刻銘記自己的祖先,對先輩心存敬畏之心。吃飯時,長輩沒動筷之前,晚輩們是不能動筷的,這些即使家族中嚴格的規矩,也是我們每次進餐之時的小小儀式。這些小動作,慢慢地影響到我們的行為,對長輩要尊敬和愛護。

年味兒少了它,只會越來越淡

有一次我要參加一個考試,朋友專程趕到考場給我送了一個蘋果,她說她媽媽每次在她考試的時候會給她一個蘋果,意為“平安透過”。進考場之前要吃掉,吃之前許個願。雖然不能真的保證你透過,但是朋友的這個行為給了我強大的心理暗示。所以現在,我仍然堅持著,能給我一個安定的狀態,平復我緊張的心情。

生活中的大儀式,比如婚禮,生日,祝壽,迎新等,它們告訴我們平凡的日子中,有一天是意義非凡的,是屬於自己的。就像《小王子》裡面的那句話: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年味兒少了它,只會越來越淡

它是一種積極的心理暗示,可以提高你的自信和幸福感。對於已婚人士來講,結婚的日子和後面的結婚紀念日是屬於兩個人的日子,在這個特別的日子,兩個人可以做一些與平時不一樣的事情,一起慶祝這個專屬日子。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幸福感,也可以化解很多夫妻之間的矛盾,增進感情。

有趣的人,連起床都很有儀式感。我一個朋友,她每天早上準時早起,每天早上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對著鏡子說:你今天又準時早早的起床了,你是世界上最漂亮最自信的人,相信你今天一定會好運,你一定會取得屬於自己的成功。所以每當看到她,她總是一臉燦爛的微笑。這個小小的儀式感,給了她強大的內心暗示,這件事做好了,那麼一整天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端。

年味兒少了它,只會越來越淡

儀式感是平凡生活中的一點料,沒有它,你沒有什麼變化,有了它,你會驚奇的發現,你的生活如此陽光。

三。儀式感是一個教育引導孩子的重要時刻

朋友開了一個小小的國學幼兒園,裡面只收10個孩子。每節課之前要靜坐5分鐘,每天到學堂要向孔子爺爺問好請安,讓孩子們明白我們生活的很多智慧來自古聖先賢,我們要記住他們的貢獻,對他們心存敬畏之心。

每當過節之時,就是給孩子們傳授傳統文化的最佳時機。老師們帶著孩子們體驗過節的每一個歡節,讓他們感受每個節日的意義,然後引申到我們日常的生活,告訴孩子怎麼做。我認為這種做法非常棒。

年味兒少了它,只會越來越淡

就拿春節來講吧。在放假之前挑選一個日子進行春節活動。老師們首先會帶著孩子們打掃教室,讓後在乾淨的教室中做手工,比如剪紙,做燈籠,畫年畫,寫福字等。再讓孩子們錄影片給自己的親人傳送祝福,然後說出自己的新年願望,以及表達自己為了實現新年願望要怎麼做的計劃。整個過程,孩子們全程參與,老師在中間穿插著講述習俗和意義。

平時這些小小儀式感,讓孩子們踐行,他們很聽話,慢慢地就形成了習慣。所以每當我去拜訪她,參觀他們學堂時,孩子們都會自動起身,然後鞠躬問好。

年味兒少了它,只會越來越淡

這是習慣的養成,也是儀式感的薰陶。

隨著我的家族的不斷壯大,很多小孩子誕生了。整個家族為了給孩子們形成一個好的家族氛圍,我們在年味還沒完全淡下來之時,採用的新的方法來增加年味。一方面不能撿起來的習俗就隨它去,能撿起來我們都儘量執行了。

所以近幾年,我們慢慢的又感受到了年味。因為我們整個家族統一起來了。共同執行我們所遵守年味習俗。大掃除,守歲,貼春聯,寫福字,殺雞,家族祭祖,家族附近一日遊,表達新年願望,拜年,拍全家福等,把這些一點一滴做起來,讓孩子們也參與進來,這樣氛圍就建立起來了。

年味兒少了它,只會越來越淡

最後儀式感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勤快,不能懶。儀式感就是自己動起來,參與,你才能感受到什麼叫年味。一懶了,別說年味兒,啥味兒都沒有了。

今年特殊,很多事情都做不了了,但是還是希望大家保重好自己,自己健康,要啥味兒有啥味兒。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