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的起源——中國篇

肥皂的起源——中國篇

我國古代雖然沒有發明出確切的肥皂產品,但民間也有各種清潔面板的辦法。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人們用洗米水來洗澡去汙。不要小看沒有科技含量的洗米水,據說這種方式不僅便宜、去汙效果好,而且具有非常好的保健功能。現在這個古老的發明仍然被很多人使用。

秦漢時期,人們就用皂角來洗衣物和頭髮了,當然還有草木灰、淘米水等。

在西晉時代,澡豆這種高檔衛生用品出現了。當時人們嘲笑一個人土氣,缺乏良好教養,不懂得上流社會的衛生習慣,往往就會說此人“不識澡豆”。 澡豆的出現,逐漸成為貴族士大夫階層的男男女女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使用非常廣泛。到了唐代,澡豆使用進入了鼎盛階段。

唐代名醫孫思邈曾載:“面脂手膏,衣香澡豆,士人貴勝,皆是所要”,指出澡豆是人們的生活必需用品之一,在其所著的《千金方》中提到澡豆配方已經講究到了異常奢侈的地步。比如其中的一款是以白豆屑作為主料,加入青木香、白檀香、甘松香、麝香、丁香五種香料讓其芬芳怡人,同時還配有白殭蠶等多種被認為可以讓面板白皙細膩的中草藥,此外還有滋養潤澤面板的雞蛋清、豬胰等。

澡豆出現後,人們又發現了皂莢。最晚在南朝蕭齊時期,市場上已經有人專門出售皂莢。皂莢有十餘個品種,有潤滑爽利、消除垢膩以清潔面板的作用,因此為古代美容方中所常用。

此外,人們還發現一種叫肥珠子的植物,它的種子肥大、肉厚,主要分佈在江浙一帶,這就是後面的肥皂樹。宋代莊季裕的《雞肋篇》中介紹,浙中少皂莢,澡面浣衣皆用“肥珠子”。每到深秋,人們就將果莢採下,煮熟搗爛,加以香料、白麵、拌和搓成丸,製成“肥皂”。除了肥皂、皂莢,《雞肋編》還記載了南方女子用草木灰浸水洗沐去汙。此外,還有豬苓,但是豬苓是富裕些的人才能用的,裡面添加了香料,普通百姓就用皂角洗頭髮。

宋代我國出現了香皂。香皂的原料主要使用“皂角”(皂角樹所結的果莢)和“肥皂” (莢)。南宋時期出現了用肥皂製造的成品香皂——“肥皂團”。

明清時代,有錢人家使用香皂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如《金瓶梅》中提到洗臉時使用“茉莉花香皂”。《紅樓夢》中也提到清晨盥洗之時使用“香皂”。不過這時候,古老的“澡豆”也並沒有完全消失。明清時期民間對澡豆做了改進,將砂糖、豬油、豬胰、香料等成分按比例共混研磨,並加熱壓制成型,這就是“胰子”。這種胰子中的豬油被脂肪酵素部分地分解成了脂肪酸,進而被碳酸鈉皂化成了真正的脂肪酸皂(現代肥皂的主要成分),可以說與現代肥皂相差只有一步之遙。

肥皂進入中國的最早時間,比較可靠的記載見於1854年英商在上海所作的廣告,這些肥皂是供應居住在上海的外國人使用的。而後,1860年上海的一些洋行開始批次進貨,銷往各地。

肥皂在西方還是剛剛興起的奢侈品,但低檔肥皂,已開始在中國的廣州流行。

到了1894年,全國進口了價值38萬兩白銀的肥皂,1913年進口額增加到268萬兩。這個進口量說明,此時,中國普通市民對於肥皂已經不陌生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