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等縣部分村名村史由來(系列5)

向都鎮地處廣西天等縣西北部,全鎮現轄中和、樂龍、平堯、漢洞、民族、定明、廷羅、祥龍、樂久、隆祿、那坡、福利、貴合、美樂14個村,98個屯。

其中萬福寺、百感巖在旅遊名著《徐霞客遊記》中有詳細記載,評價極高,分別被稱作“萬福洞天”和“西來第一”。萬福寺於1995年被天等縣人民政府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已報請自治區定為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有名的民俗節慶是霜降節,以對歌為主,因此也叫歌圩節。

天等縣部分村名村史由來(系列5)

萬福寺(網路圖片)

把荷街

在天等縣駐地西。系把荷鄉駐地。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建圩。“把”是壯語bya諧音,指山;“荷”是壯語haz,意指茅草。因街的周圍山上都是長茅草而得名。村人均壯族。

弄甲

在把荷村公所駐地西南。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由廣東南海遷此建村。“弄”指石山間平地,即弄場。“甲”指匯合。因村處弄場,地下河水相匯合,故名。村人均壯族。

那皮

在旺仁村村公所駐地西北。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建村。“那”指田;“皮”是壯語biz諧音,意指肥沃。因村前是一片土地肥沃的田,故名。村人均壯族。

塄加

在懷安村村公所駐地東南。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建村。“塄”是壯語laengz近音,意指水潭;“加”是壯語ga諧音,意指烏鴉。因村西有水潭,烏鴉常來,故名。村人均壯族。

湯那

在懷安村村公所駐地南。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建村。“湯”壯語dang意指尾巴,末尾;“那”指田。因村處田的尾部,故名。村人均壯族。

幹龍

在樂龍村村公所駐地北。清乾隆二年(公元1732年)建村。“幹”是壯語gamj近音,意指巖洞;“龍”指石山間平地(即弄場)。因村處弄場,村後有座石山象龍,山上有巖洞,故名。村人均壯族。

布卜

在樂龍村村公駐地東南,明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年)建村。“布”指泉;“卜”是壯語buq諧音,指噴出。“布卜”意為噴出的泉水。村人均壯族。

廷稔

在向都鎮駐地東。系廷羅村村公所駐地。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建村。“廷”意指上面;“稔”是壯語nim近音,意指稔子果。“廷稔”意為坡上長有許多稔子果。因村處山坡上,長有很多稔子果樹而得名。村人均壯族。

那必

在貴合村村公所駐地西北。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建村。“那”指田;“必”是壯語bit諧音,意指筆。村人均壯族。

那合

在貴合村村公所駐地西。明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建村。“那”指田;“合”是壯語hab諧音,意指連線。“那合”意為連線的田塊。因田塊與足角、那必兩屯相連,故名。村人均壯族。

巴隆

在向都鎮駐地西南,系隆祿村村公所駐地。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建村。“巴”指石山;“隆”是壯語;ueng近音,意指大。因村邊有座大石山,故名。村人均壯族。

布寺

在隆祿村村公所駐地東北。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建村。“布”指泉;“寺”是壯語seq諧音,指社壇、寺廟。因村邊有泉水及寺廟,故名。村人均壯族。

加樂

在樂久村村公所駐地西。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建村。“加”是壯語bya近音,意指石山;“樂”是壯語lak諧音,意指山崩。因村後石山的石塊常崩落下來,故名。

百?qi(上面一個無,下面四點水)【壯語Bakhaeq】在都康鄉駐地南,系逐龍村村公所駐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建村。“百”指口;壯語haeq意指耙田耕作。因村前旱田靠挖口水坑,積集雨水來灌溉,方能耕種,故名。村人均壯族。

那蕩

在伏德村村公所駐地西南,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建村。“那”指田;“蕩”是壯語dang諧音,水壩之意。因村前的田靠近水壩灌溉,故名。村人均壯族。

那龍

在多信村村公所駐地西。北宋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建村。“那”指田;“龍”指石山間平地。因村處有水田的弄場,故名。村人均壯族。

龍平

在寧幹村村公所駐地東南。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建村。“龍”指石山間平地;“平”是壯語bingz諧音,與漢同音同義。因村處較平的弄場,故名。村人均壯族。

龍力

在寧幹鄉駐地東南,系龍盛村村公所駐地。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建村。“龍”指石山間平地;“力”是壯語lek諧音,指鐵。因村後弄場裡的石頭呈鐵色,故名。村人均壯族。

(天等縣部分結束)

天等縣部分村名村史由來(系列5)

網路圖片

選自《廣西壯語地名選集》(1988年版)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