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激別人的恩惠是良好教育的表現,卻很難在一般人中找到,為何?

大家好,我是小評歷史。

有這樣一種社會現象,某些老闆在發完年終獎後,會在私下裡憤怒至極,因為他的員工沒有一點想要感激他的意思,於是,他不無抱怨地說,“該死的,我就不該給他們一分錢”。

感激別人的恩惠是良好教育的表現,卻很難在一般人中找到,為何?

發生這種事是為什麼?為什麼沒有人感激他?也許員工認為那並不是什麼禮物,而是自己應得的,憑自己勞動賺來的,或者平時的工作太多,薪水又太低,又或者老闆平時的為人不怎麼樣……

從老闆的角度講,他可能會覺得他的員工平時就很自私,不懂禮貌和感恩,沒人知道具體是因為什麼,作為一個外人,聽到這件事後,你很難在沒有了解全部情況的時候,得出一個接近正確的結論,但是,其實有這樣一句話可以很好地解釋這種情況——“感激別人的恩惠是良好教育的表現,但很難在一般人中找到”。

感激別人的恩惠是良好教育的表現,卻很難在一般人中找到,為何?

這並不是在指責或者攻擊那些不知感恩的人,實際上,老闆在發完年終獎後,期待員工會感恩的行為,就像施恩圖報一樣,是註定不會有好結果的,因為他完全不瞭解人性。

如果一名刑事律師曾經把很多人從死刑的邊緣拉回來,你猜會不會有人感激他?沒有,假如你救了別人的性命,別人會不會感激你?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大多數時候不會。

《聖經》中也曾對此有過描述,耶穌救了十個麻風病人,卻只有一人向他表示感激,當耶穌問“另外九個人在哪裡”時,才發現那九個人連聲謝謝都沒說就走了。

感激別人的恩惠是良好教育的表現,卻很難在一般人中找到,為何?

其實,並沒有什麼大不了,因為這就是人性,你不接受,它也存在。聖賢們往往喜歡教誨我們要“施恩不圖報”,那不是在教你成為聖人,只是希望你能認清現實,人類的本性中就是有這種不懂感恩的內容,如果你做好事就是希望對方能有所回報的化,那你一定會失望的。

如果你埋怨別人不懂得感激自己,那你又能怪誰呢?怪世態炎涼?還是人性本來如此?偶然得到的感激,是意外之喜,得不到也屬正常,秉持著這樣的想法,你就不會覺得難過了。

除了員工和老闆之間的關係,在社會中還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叫做“怨婦心態”,一個到了某一年紀的女人總是喜歡嘮叨著她曾經幫助過誰,照顧過哪位長輩或者小輩,然後當她與人相處時,總是會抱怨著她當初是怎樣照顧這些人,幫助他們,結果現在沒有人想要感激她,甚至不來看望她。

感激別人的恩惠是良好教育的表現,卻很難在一般人中找到,為何?

慢慢地,來探望她的人越來越少,因為所有熟識她的人都知道,只要去看她,就得坐在她面前,小心翼翼地聽她指桑罵槐地抱怨那些不知感恩的朋友和親戚,當這位“怨婦”再也得不到她想要的關心時,她會為了索取這種關心,裝病,甚至做出更激烈的行為。

這聽起來實際上是很值得同情的,因為這樣的人渴望得到關懷,得到愛,可遺憾的是,這世界上唯一得到愛的辦法,不是乞求,而是付出,且不指望得到回報。

聽起來有些矛盾,而且很違背常理,與人性似乎也並不相符,但這是常識,不管你喜不喜歡,它都存在。

為人父母者,常為兒女的不知感恩而感到傷心難過,可你又有沒有想過,孩子憑什麼要感激你?忘記感恩是人類的天性,就像野草在大自然中生長那樣,如果你想要讓他們感恩,就應該像侍弄莊稼一樣,澆水,施肥,把感恩的種子用教育的方式讓子女明白。

感激別人的恩惠是良好教育的表現,卻很難在一般人中找到,為何?

如果子女們忘記了感恩,責任在哪一方?怕是要怪到父母自己身上吧,你從來不教他們感激別人,他們又怎麼會知道感激你呢?

可是,又該怎樣培養孩子們的感恩之心呢?答案同樣很簡單,你自己首先要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比如你帶著一個孩子,與另一個人組成重組家庭,對方毫不介意,默默地付出。

感激別人的恩惠是良好教育的表現,卻很難在一般人中找到,為何?

如果你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那麼你無疑成功地為你的孩子樹立了一個不知感恩的榜樣,如果你覺得為了孩子好,不想讓他們因感恩產生負罪感,那麼恭喜你,你成功地讓你的孩子對你另一半的付出視而不見,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不願意要有孩子的另一半的重要原因。

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永遠不要詆譭別人的善意,而是讚美他們的付出,你除了會培養孩子懂得感恩的心以外,還收穫了快樂,當陽光透過你的面板,照進你的身體內時,你會發現,這是值得的。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