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學會拿得起、放得下。---林清玄

人生如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學會拿得起、放得下。---林清玄

品茶

“萬丈紅塵三杯酒,千秋大業一壺茶”。

意思是:紅塵中紛紛擾擾的事情,在三杯兩盞淡酒裡談過;世上任何的霸業雄圖,午後一壺茶裡消磨。

國人們把茶視為生活的享受,健身的良藥,提神的飲料,友誼的紐帶,文明的象徵。

在我國,茶是公認的“國飲”。

“開門七件,柴米油鹽醬醋茶。”

茶是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

“柴米油鹽醬醋茶”,說明茶是我國人民物質生活的必需品。

魯迅先生說:“有好茶喝,會喝好茶,是一種清福”。

梁啟超把飲茶看作是國藉的象徵,曾說“不喝茶還能成為中國人?”

林語堂說:

“人們或在家裡飲茶,

或去茶館飲茶;

有自斟自飲的,

也有與人共飲的;

開會的時候喝茶,

解決糾紛的時候喝茶,

早餐之前喝,

午夜也喝,

只要有一隻茶壺在手,

中國人到哪兒都是快樂的。”

人生如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學會拿得起、放得下。---林清玄

茶道

茶中有道簡稱茶道,大部分的茶道傳說都是和古老我國有關的。

最先的傳說是說在公元前五世紀時,老子的一位信徒發現了茶,在函谷關口第一次奉茶給老子,把茶想成是“長生不老藥”。

普遍的傳說還有,禪宗初祖達摩從天竺東來後,為了尋找無上正覺,在少林寺面壁九年,由於疲勞過度,眼睛張不開,索性把眼皮撕下來丟在地上,不久,在達摩丟棄眼皮的地方長出了一棵葉子又綠又亮的矮樹。

達摩的弟子便拿這矮樹的葉子來沖水,產生一種神秘的魔藥,使他們坐禪的時候可以常保覺醒狀態,這就是茶的最初。

正因為茶的深遠歷史,古往今來,上至帝王將相、文人墨客、儒、道、釋各家,下至挑夫販夫,平頭百姓,無不以茶為好。

而茶道的最高境界是“品茶”,我們隨林清玄文章進入唯美的茶道之路。

人生如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學會拿得起、放得下。---林清玄

茶文化

林清玄隨朋友去找喝茶的地方。

林清玄他們走到了一個茅屋的“山門”,

是用木頭與草搭成的,

非常簡單樸素,

林清玄赫然覺得這茶室不是簡單的地方。

進到山門之後,

視覺一寬,

看到一個不大不小的庭園,

地面零落地鋪著石塊,

大小不一,

石與石間生長著短捷而青翠的小草,

幾株及人高的綠樹也不規則地錯落有致。

走進這樣的園子,

彷彿走進了一個清淨細緻的世界,

遠遠處,

好像還有極細極清的水聲在響。

林清玄感覺在那樣小的空間,

所創造的清淨之力是非常驚人的,

幾乎使任何高聲談笑的人都要突然失聲,

不敢喧譁。

說明在這裡喝茶,不同於農民在田間勞作、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唇焦舌幹之時,拿起茶杯喝個夠的感覺。

人生如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學會拿得起、放得下。---林清玄

沏茶

茶道在講究環境的同時,也是對人生通透的一種感悟。

人活著總有看不慣的事和人,不可避免的也會有我們看不慣的行為。

茶的兩種姿態,深思之後,才發現如人生在浮浮沉沉的過程中禪悟。

喝茶的人也不過兩種姿勢,拿起,放下。

人生如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要學會拿得起,也要學會放得下。

在林清玄看來,每天的生活其實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葉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來的茶更有清香的滋味,善飲者飲到更細膩的訊息,而飲茶有的人是牛飲,而有的人品茶。

人生需要準備的,不是昂貴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人生如茶,沉時坦然、浮時淡然,學會拿得起、放得下。---林清玄

熱水燙茶

林清玄感嘆,其實茶跟人生很相像:

茶一定要用熱水燙過才有味道,一定要三起三落,起的時候像萬里飄萍,落的時候如刀槍林立,之後才有味道出來,整個過程都是非常重要的,而此時茶葉本身的好壞就變得不是很重要了;

人生其實亦是如此,一個人一輩子很平順味道就不會出來。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