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將領李陵的一生,兩次被迫投降,最後卻成為了漢朝最後的英雄!

這是一段心酸的故事。

漢朝將領李陵的一生,兩次被迫投降,最後卻成為了漢朝最後的英雄!

出擊

一:出擊

前99年,李陵奉命率五千步兵從居延出發,深入匈奴腹部,臨行之前,漢武帝曾親自下詔,要駐紮在居延一線的強弩都尉路博德領兵接應。

居延是大漢出擊匈奴的前哨,從這個層面講,李陵這趟出征,後方是有保障的,因此,他的戰略完全可以是利則一路向北,直搗單于王庭,不利則邊打邊撤,退回居延要塞,與路博德合兵一處。

再形象點,如果匈奴腹部空虛,他就是一支扎向匈奴心臟的尖刀,如果遇到匈奴主力,他就會變成引誘匈奴陷入漢軍包圍的誘餌。

怎麼著都不會吃虧,李陵呢,只需要勇敢地戰鬥,事實上,他並不缺勇敢。

方略籌劃到位,李陵因而意氣風發,率部一路向北,歷三十多天,眼看就要進入匈奴漠南老巢的時候,意外的事兒發生了。

李陵所部,走到漠南漠北的咽喉要道浚稽山時,遭遇了匈奴主力。

且鞮侯單于親率三萬鐵騎,支援酒泉一線活動的右賢王。

本來兩軍目的不同,可以完美錯過,之後呢,李陵就能深入單于王庭,再度實現一下封狼居胥的榮光,且鞮侯單于呢,也能與右賢王部順利會師,一起合擊奉命攻擊右賢王的李廣利部。

然而,該死的命運啊,前後就這麼一剎的功夫,兩軍就很不巧地在浚稽山遭遇。

遭遇之後呢 ,且鞮侯單于欺負李陵兵少,親自督兵合圍,妄圖一舉吃掉李陵,好好振奮一下匈奴部眾計程車氣。

李陵當然不能讓他如願以償,結陣把住山口,或衝或射,進退有度,殺得匈奴鐵騎人仰馬翻。

事已至此,且鞮侯單于單于懷疑遇到漢軍主力,好麼,這回不去支援右賢王,而是讓右賢王趕緊支援他。

匈奴右賢王得到命令之後,率八萬餘眾往浚稽山方向支援。

漢朝將領李陵的一生,兩次被迫投降,最後卻成為了漢朝最後的英雄!

支援

二:投降

八萬餘眾是什麼概念?

匈奴有二十四長,每部數萬乃至數千兵馬,如今右賢王率八萬餘眾支援浚稽山,分明意味著,作為漢軍主力的李廣利,沒有出塞,或者戰鬥並不怎麼努力,致使右賢王能全軍而動。

如此一來,李陵,一支出擊匈奴的偏師倒成了匈奴重點殲擊物件,與且鞮侯單于作戰數日,兵卒、軍械本來就損耗甚大,如今匈奴又來了生力軍,合計十萬有餘。

李陵當然不是對手,便按照原先計劃殺出重圍,邊打邊撤,一直退向居延方向,這一路打得相當慘烈,據《漢書》記載,最慘烈的時候,一日發五十萬矢。

然而,始終不見路博德前來支援,終於,在離居延塞百餘里處,李陵彈盡糧絕,五千餘人也只剩下六百有餘。

匈奴呢,雖然死傷數萬,但還是緊咬不放,終於,李陵彈盡糧絕,距居延塞僅百餘里,李陵不甘心吶,曾仰天悲呼:再有百餘隻箭矢,我就能突出重圍。

百餘隻箭矢,要求並不高,但誰給他呢,李陵最終無計可施,命令部下各自突圍,雖然有四百餘人逃回居延,可李陵呢,被匈奴重重包圍。

剛開始,李陵是想為國盡忠的 ,但有部下勸解他說:浞野侯(趙破奴)雖被匈奴俘獲,但後來逃回去,陛下仍以禮相待,何況對將軍您呢!

勸他留下有用之身,再找機會為大漢效力。

李陵萬般無奈,只能投降。

漢朝將領李陵的一生,兩次被迫投降,最後卻成為了漢朝最後的英雄!

司馬遷

三:滅門

關於李陵的投降,司馬遷有番話說得很有道理:

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殉國家之急。其素所蓄積也,有國士之風。今舉事一不幸,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糵其短,誠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輮戎馬之地,抑數萬之師,虜救死扶傷不暇,悉舉引弓之民共攻圍之。轉鬥千里,矢盡道窮,士張空拳,冒白刃,北首爭死敵,得人之死力,雖古名將不過也。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於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

什麼意思?

將李陵視之為古之名將,認為他的投降情有可原,所以,皇帝需要的是拉而不是打。

但漢武帝呢,李陵情有可原,那就是李廣利罪有應得了,然而李廣利是誰的關係,又是誰派出去的?

轉念及此,漢武帝就覺得司馬遷另有所指,遂一怒之下,將司馬遷下獄,處以宮刑,而李陵呢?

李陵遠在匈奴,暫時拿他沒有辦法,沒辦法就不管了嗎?

當然不會,先將李陵妻兒老母全部下獄,其後又聽信李陵幫匈奴練兵的傳言,將李陵妻兒老母全部處死。

訊息傳到匈奴,李陵悲憤莫名,是我真心歸降匈奴嗎,是我幫匈奴練兵嗎,幫匈奴練兵的,是大漢降將,原奚侯城都尉李緒。

李緒歸降匈奴後,位置還在李陵之上,可李陵,一口氣實在咽不下去,派親信殺死李緒。

事發後,且鞮侯單于倒沒說什麼,因為他跟李陵打過仗,知道李陵的價值,但且鞮侯單于的大閼氏,也不知跟李緒什麼關係,非要殺掉李陵給李緒報仇。

漢朝將領李陵的一生,兩次被迫投降,最後卻成為了漢朝最後的英雄!

李陵

四:心結

且鞮侯單于沒有辦法,只好將李陵打發到北方北海一線,幫助匈奴監視北方以及西北方的敵人,丁零人和尖昆人去了。

說實話,也許因為愛才的緣故,且鞮侯單于是很欣賞李陵的,李陵投降伊始,即把女兒嫁給他,並加封為右校王,匈奴二十四長之一,一舉進入親貴的行列。

但李陵呢?

原本,李陵真是想學浞野侯,假投降,找機會再立大功歸漢的,這一點,少時好友蘇武北海牧羊時,李陵曾親口告訴過他。

可後來,漢武帝不分青紅皂白,殺掉李陵妻兒之後,李陵那顆歸漢的心,徹底涼了。

前81年,北海牧羊十九年的蘇武回國時,李陵親自置酒相送,席間高歌一首,歌曰:

徑萬里兮度沙幕,為君將兮奮匈奴。路窮絕兮矢刃摧,士眾滅兮名已聵。老母已死,雖欲報恩將安歸。

什麼意思?

還是自認為沒有對不起漢朝,漢朝卻對不起他,妻兒老母被殺的心結始終不能釋懷。

這,又有誰能放得下呢。

漢朝將領李陵的一生,兩次被迫投降,最後卻成為了漢朝最後的英雄!

霍光

五:歸漢

前94年,即李陵歸降匈奴五年之後,漢武帝崩,漢昭帝繼位,漢昭帝有四個輔政大臣,霍光、上官桀、金日磾、桑弘羊。

其中,霍光、上官桀、蘇武、李陵等年輕時同在漢武帝麾下為郎,相當於一所大學裡畢業的同學,關係非常要好,因而,霍光、上官桀非常清楚李陵的為人,認為他可能受到冤枉?

受到冤枉怎麼辦?

漢昭帝繼位不久,就一再陳說李陵的好處,勸漢昭帝請李陵回國,漢昭帝聽了他倆的話。

派李陵隴西時期的好友任立政等出使匈奴,擇機力請李陵回國。

任立政等是見到了李陵的,也清晰地表達了漢昭帝的意願,還明明白白地告訴李陵,漢昭帝年幼,其時是霍光、上官桀等人掌權,這倆人是年輕時候的好朋友,歸漢之後一定是不會虧待他的。

可李陵呢?

大丈夫不能反覆無常,再次蒙羞。

匈奴單于待我不錯,我不能背叛他,更何況,我沒有對不起天子,天子卻對不起我,回去後,難道要對自己滅門的仇人賠上笑臉嗎?

李陵說的有沒有道理見仁見智,然而自此之後,漢就對李陵,徹底死心了。

前74年,李陵死,臨了穿著漢服下葬。

參考資料:《漢書》等

圖片來自網路

頂部